中美關稅戰火重燃,克里姆林宮意外“受傷”!俄羅斯深陷兩難困境
依託於對稀土的博弈我們不僅看到了大國之間的高調博弈,更見到了次級經濟體的真實處境:在全球大國的博弈中,自身的經濟實力、國際話語權都處於了被動的被動掙扎中
隨着特朗普的一句“我們正在與中國打貿易戰”的驚人表態,全球的資本市場都如同屏住了呼吸般的凝立了起來。
不少外界都將此作爲“俄羅斯的‘中國方案’”,可克里姆林宮的新聞祕書佩斯科夫卻在幾天前對此的回應更耐人尋味:“沒有任何國家能置身事外。”他所指的就是俄羅斯自己了。
從此之後,不少人就將此稱爲“俄羅斯的‘中國方案’”。但其實卻是對自己在中美博弈中的尷尬的又一揭露:本想隔岸觀火,卻不料早已自己也被火圈所吞沒了。
隨着中國商務部近日對稀土的出口管制新規的正式出臺,這場以“301”的口號打響的美中貿易戰又將掀起一場更大的波瀾,其“戰略砝碼”也將由此揭開。隨着鈥、鉺、銩等五種稀有金屬的相繼被納入管制清單,加上此前已受限的七種稀土元素,中國已將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命脈”幾乎都攬到手中。
然而,全球近90%的加工的稀土以及稀土磁鐵的供應都與中國緊密的相連,從如今的先進的戰鬥機的發動機到如今的半導體的芯片的光刻機都離不開這些所謂的“工業的維生素”。
新規甚至借鑑了美國的“直接產品規則”:只要外國產品中中國稀土價值佔比超過0.1%,就必須獲得出口許可證。可謂中國對美在資源的博弈中的一招高明的對等反制的精準的落子。
但終究還是將自己推到了“聰明的猴子”的對立面上,讓外界都看不清自己到底想當“聰明的猴子”還是“聰明的狼”。
由此可見,上半年俄中之間都在遊刃有餘地左右美國的兩面夾攻:一方面美國因烏克蘭危機的連連失利,疲於應付,於是便“三天三夜”地與俄羅斯“談判”無果後,又“默許”俄用“影子艦隊”出口的原油。
另一方面中國則與俄羅斯“共建”了人工智能的實驗室,俄羅斯的儲蓄銀行也與清華大學的合作協議就更明證了這一點。這種“美國需妥協、中國需協作”的微妙平衡,讓俄羅斯在制裁縫隙裏喘了口氣。可貿易戰一開打,平衡瞬間崩塌。中國把稀土當反制武器,美國立刻向俄拋誘餌——“只要站隊,就解凍資產、放寬制裁”。
誘惑背後卻是陷阱。可謂中俄“金貿”大爆發,2024年中俄的雙邊貿易額高達2450億美元,中國不僅連續14年穩坐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的寶座,還在俄羅斯的主要的對外投資的來源中佔了絕對的優勢。
若俄羅斯的對外依賴都指向了美國,那就等於自斷了自己的命脈.。可拒絕美國呢?西方制裁已讓俄經濟千瘡百孔:經常賬戶順差暴跌40%,盧布貶值通脹飆升,企業連貸款都拿不到。
但最終還是不得不將以物易物的“高尚”生活推到最基本的層面——用小麥換電器,用鉀肥換建材,活脫脫地回到了蘇聯式的“物物交換”的交易中去。更諷刺的是,俄軍工和民用科技命脈竟捏在中美手裏:半導體靠美國設計、工業軟件用中國系統,供應鏈一斷,連無人機都造不出來。
佩斯科夫的“不能倖免”,本質是承認俄羅斯的戰略困境。2018年中美貿易戰時,俄還能靠對華出口糧食賺一筆;如今中國糧食自給率大漲,俄農業反被歐盟制裁拖垮。想學中國搞“去西方化”產業鏈,財政部計劃紙上談兵,沒設備、沒技術、沒資金,最後發現“連鍋爐廠都建不利索”。
俄學者科爾圖諾夫早預警過:中美衝突長期看只會讓俄面臨“國際動盪+經濟金融危機”,所謂“漁翁得利”純屬幻想。
儘管中國的稀土管控的確引起了不少的關注,但卻絕非一時的短期的戰術之計。從2024年《稀土管理條例》到全產業鏈追溯系統,中國意在終結“白菜價出口換環境透支”的舊模式。
由此可見,商務部所強調的新規“不禁止合規的貿易”,就本質上就對標了國際上資源的管理的慣例,給了民用申請的企業一個綠色的通道。可惜大國博弈的漩渦中,理性政策常被誤讀爲戰略武器。
如今的全球化面前,已經沒有旁觀的立場,只能是踊躍的競技者,俄羅斯的“三足鼎立”所遭遇的就是這樣一輪輪的全球化的競技場的激烈衝突。當兩隻巨象廝殺,草叢裏的刺蝟只能蜷縮自保。
貿易戰的硝煙還在瀰漫,而稀土管控只是大國博弈的冰山一角。對俄羅斯而言,鞏固中俄能源換製造的務實合作、在上合組織內推動“非陣營化”對話,或許是漩渦中唯一的浮木。畢竟,當供應鏈成爲新戰場,任何國家的生存法則只剩一條——在自主與依賴之間,走穩那根懸空的鋼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