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生產線罕見公開,中國隱身戰機年產量直指200架讓西方不安
當熒光的微光映襯下的那一排排冷峻的墨綠色機器的同時,鏡頭前閃爍着的“3557”的數字也在一瞬間就將全球的軍事論壇都引爆了。
根據近日福建艦的彈射試驗一躍從3505、3506的試驗機到如今的3557的量產型殲-35的全新一代殲-35的量產型至少下線了57架,而其它的幾大艦也相繼下線了大量的殲-35的量產型。
可謂一出驚人的“服役”之戲,竟在官方宣佈“服役”後就這麼輕鬆地就此了結,令人無不大感意外。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系列的事件都發生在了官方對該產品的正式宣佈“服役”後的短短的30天內。
隨着大門的打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那座輝煌的“巨無霸”智能廠房的全貌就被我們一一的揭開了,它的4條脈動的生產線正以每72小時一臺戰機的驚人的節奏在高速的運轉中,展現出一幅既壯觀又神奇的工廠景象。
基於機械臂的高效吊着機身的精準移動,工人們也在緊張的忙碌中將剛剛下線的殲-35一一地給安裝上了渦扇-19的巨型發動機,如今這座近39個足球場大小的超級工廠早已變成了隱身戰機的“流水線”。
其產能的爆發不僅得益於了深度的改革,也更是靠了革命性的製造技術的突破,基於將傳統的機器整機的零部件的製造方式一改大型的分段的模塊化的製造,巧用了3D的打印技術就將原有的幾百塊的零部件直接降到了將近一百多塊,甚至將整機的重量也降了五分之一,令人意想不到的卻是將機器的疲勞壽命也提升了將近三分之一。
藉助了新一代的高強度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廣泛應用,我們已經能將原本需要通過大量的鉚接而造成的機身的複雜性大大降低,就像搭積木一樣快速的組裝起來了。
讓西方航空專家坐不住的是殲-35的隱身性能,央視罕見披露關鍵參數:雷達反射截面僅0.001平方米,相當於一隻飛鳥的大小,對比美軍F-35C的0.05平方米,殲-35在超視距空戰中能提前20公里發現對手,真正實現“先敵發現、先敵開火”。
這頭“海空雙雄”還藏着更絕的殺招。機背佈滿分佈式光電孔徑系統(EODAS),機頭下方嵌着光電瞄準系統(EOTS),讓飛行員擁有360度無死角視野。打個比方,這就像給戰機裝上“全息瞳孔”,在黑夜裏也能瞬間鎖定百公里外目標。
雙發設計成爲殲-35的致命優勢,藉助兩臺高效的渦扇-19發動機的相互協同,其總的推力達24噸,使得這架戰機的速度可達2.2馬赫,且能保持長時間的超音速的巡航能力,相比之下,F-35C的單發設計不僅使其推力不足,還因其“超音速的生病”而使其隱身的塗層都逐漸的脫落,甚至連超音速的飛行時間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現在的殲-35生產線同時運轉着三種型號:海軍艦載型、空軍陸基型、外貿出口型。巴基斯坦搶下40架訂單,中東多國代表團接連赴華考察。
6500萬美元的單機價格只是F-35的六成,卻帶着8噸載彈量和1200公里作戰半徑,這性價比讓國際軍火市場徹底洗牌。
智能製造體系正改寫全球軍工規則。沈飛工廠裏80%工序由自動化機器人完成,無人運輸車24小時配送物料。
工人數量增長12%的同時,產能暴漲50%。這種效率讓美國國會研究報告首次承認:中國航空工業已對西方形成實質性威脅。
在殲-35的投入和殲-20的逐步加大產量的基礎上背景下,我國的五代機的年產量也正逐步逼近了200架的這一大關。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美軍F-35在2023年總產量才140架,其中美軍自己只能分到80架。
伴隨西太平洋的空中力量的日益增強,其與我國的空中力量的天平已逐漸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的傾斜了。
基於福建艦的電磁彈射器將殲-35送上天空,遼寧艦和山東艦的甲板也都開始部署起了隱身的戰機,從而標誌着中國的海空軍正式邁入了“五代機”的時代。而這場以智能製造爲核心的革命,所輸出的不僅僅是那一架又一架的新一代戰機,更是對未來空戰的全新的一套新規則、新理念、新戰術的全方位的湧現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