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身體好,控糖要趁早

來源: 更新: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要想身體好,控糖要趁早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正如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述,高糖飲食已在全球飲食文化中根深蒂固。研究表明,生命的頭1000天(受孕到約2歲)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外界因素(如飲食)更加敏感。近日,德國萊比錫大學醫院Chuang Yang團隊通過分析63433名英國生物銀行參與者的飲食和健康數據後發現,生命早期(前1000天)控糖與個體成年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低風險存在關聯。具體來講,與不控糖相比,早期控糖參與者成年後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顫、中風的風險分別降低約20%、25%、26%、24%和31%,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降低約27%。此外,早期控糖還與成年後的左心室每搏輸出量指數和射血分數的適度提升相關,更有利於心臟功能健康。相關論文於10月22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文章鏈接:
http://dx.doi.org/10.1136/bmj-2024-083890

隨意丟棄的“菸屁股”,耐藥細菌的儲存庫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城市綠地上經常會見到被隨意丟棄的菸蒂(俗稱菸頭、“菸屁股”)。這些生活垃圾不僅影響環境清潔,還存在擴散病原的風險。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Dong Zhu團隊通過對菸蒂進行基因測序發現,“菸屁股”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和細菌性病原的丰度要明顯高於植物垃圾或土壤。健康風險評估進一步表明,菸頭中攜帶的ARG具有更大的流動性、臨牀相關性和致病潛力。此外,移動遺傳元件和氧化應激反應是攜帶ARG病原富集的關鍵因素,特別是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細菌。在應激條件下,菸蒂促進了水平基因轉移,並提高了關鍵ARG(如mexE、mexF、cfrC)水平。掃描電子顯微鏡證實,香菸纖維上形成的生物膜更有利於耐藥菌的持久生存。相關論文於10月27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525377122

有效預防蛇咬致死的納米抗體混合製劑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據估測,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每年約有30萬人被蛇咬傷,超7000人因此失去生命,而真實的數據可能更高。當前臨牀對蛇咬傷的治療主要依賴免疫動物獲得的抗蛇毒血清,價格昂貴,不良反應較多,廣譜性不強。近日,丹麥技術大學生物科技與生物醫學系Andreas H. Laustsen團隊用包括曼巴蛇、眼鏡蛇和唾蛇在內的18種毒蛇的毒液免疫羊駝和美洲駝,並通過構建噬菌體展示庫鑑定出高親和力、廣泛中和蛇毒的納米抗體。研究人員將八個這樣的納米抗體組合在一起,開發出一種多價重組抗蛇毒血清,能夠中和七個毒素家族或亞家族。動物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抗蛇毒血清能有效預防17種非洲眼鏡蛇毒液引起的死亡,並顯著緩解了蛇毒引起的皮膚壞死。重組抗蛇毒血清的性能優於目前使用的動物血漿抗蛇毒血清,臨牀使用前景廣闊。詳細數據於10月29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61-0

弓頭鯨長壽不患癌的祕密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弓頭鯨的最長壽命逾200年,超過了其他所有哺乳動物。弓頭鯨也是地球上第二大動物,體重超80噸。 雖然弓頭鯨體內細胞衆多且壽命很長,但其組織很少發生癌變。近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生物系Vera Gorbunova團隊驚奇地發現,相比於人類成纖維細胞,弓頭鯨的成纖維細胞發生癌變所需的致癌刺激次數其實更少,也就是更易癌變。然而,與其他哺乳動物細胞相比,弓頭鯨細胞表現出更強的DNA雙鏈斷裂修復能力和保真性能,以及較低的突變率。

進一步地,Vera Gorbunova團隊發現,冷誘導RNA結合蛋白(cold-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BP)在弓頭鯨成纖維細胞和組織中高度表達。在體外將弓頭鯨CIRBP基因轉入人類細胞也能增強人類細胞中的DNA非同源末端連接和同源重組修復,減少微核形成,促進DNA末端保護。過表達CIRBP的果蠅壽命更長,對輻射的抵抗力更強。該研究說明,弓頭鯨並不是依靠腫瘤抑制基因來預防癌症,而是通過增強DNA修復來保持基因組完整性,從而降低癌症發病風險,延年益壽。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94-5

CO2排放越多,綠色植被就長得越好嗎?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此前地球系統模型的預測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將通過施肥效應刺激全球植被的生產量。近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袁文平團隊分析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導致大氣乾燥加劇,大大抵消二氧化碳施肥效應。該團隊預測,全球植被初級生產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將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左右達到峯值,隨後下降。與當前值相比,全球GPP峯值預計僅增長5.4%左右。GPP的停滯增長在熱帶地區更爲突出。此外,兩種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CH4和N2O)導致的大氣乾燥度增加在GPP變化中起着重要作用。這些氣體會引發氣候變暖和大氣乾燥,但與二氧化碳不同,它們不會發生施肥效應。該研究提示,氣候變暖造成的大氣乾燥可能在未來顯著降低陸地的植被總量。相關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5-02885-3

環境噪音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車水馬龍是城市現代化的象徵,但也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汽車尾氣、交通噪音是城市打工人無法迴避的生活幹擾。近日,英國利物浦大學建築學院Pyoung Jik Lee團隊通過一項400名志願者參與的調查發現,戶外噪音暴露(如馬路交通與鐵路運輸)與個人身心健康存在負相關性,又以馬路交通噪音影響爲甚。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發現3種影響此類相關性的因素:個體噪音敏感性、室內聲音滿意度和室外噪音煩躁值。個人對噪音更敏感、更易怒,環境噪音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更重。對於普通大衆來說,提高室內聲音滿意度,盡力忽視室外噪音是保證自己身心健康的最佳途徑。詳細數據於10月28日發表在《暴露科學與環境流行病學雜誌》(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1370-025-00816-9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