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蘇-35貼臉甩干擾彈,澳軍機掉頭就跑,下次攔截或將換裝殲-35

來源: 更新:

10月的南海天氣漸漸清明同時,一架澳大利亞空軍的那架經常“出沒”南海的P-8A反潛巡邏機又悄悄地從菲律賓的帕拉尼機場起飛,悄悄地直奔了中國的西沙羣島的空域。

可這架“例行的巡邏”卻踢到了鐵板——不料前方的空軍早就已嚴陣以待的蘇-35SK的機影一晃而過,差點把這架“天上皇帝”的殲-10給給給暈了個半死。此刻的對空決戰中,蘇-35SK那一聲撕裂般的機槍般的紅外干擾彈就如一記重錘,直接把澳軍機的指揮員的臉都貼了上去,嚇得澳軍機的機長都快把腦袋都掉了下來,只見那澳軍機一翻一滾的就直了線的掉頭就逃,落地後還不忘的給機組人員開了個全面的心理疏導會。

這已經不是澳大利亞軍機第一次在南海“碰瓷”了。從2022年殲-16拋灑箔條彈,到2024年穿越臺海,再到今年2月同樣在西沙被攔截,澳大利亞堪稱“累犯”。但這次攔截有個特殊細節:中方出動的不是常見的殲-16或殲-20,而是相對少見的蘇-35SK。更巧的是,前幾天菲律賓軍機在黃巖島附近活動時,也被一架翼尖帶着“希比內”吊艙的戰機驅離——從照片看,還是蘇-35SK。

爲啥偏偏是蘇-35SK頻繁亮相南海?這款戰機在中國空軍中的經歷可謂“高開低走”。2015年,中國從俄羅斯引進24架蘇-35SK,原本是想填補殲-16量產前的空窗期。沒想到中國航空工業進步太快,殲-16、殲-10C、殲-20迅速成熟,蘇-35SK反而沒了用武之地。

它的N035雷達理論探測距離雖遠,但多目標能力不如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掛載的R-77-1導彈射程也不及霹靂-15,超視距空戰明顯落後。

但蘇-35SK卻有着一招絕活——其機動性無與倫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複雜的戰術動作。其配備的AL-41F1S發動機就可將推力矢量的噴口“巧”地利用起來輕鬆做出一道道的“眼鏡蛇機動”,在近距離的空中格鬥中堪稱一流的“近身戰士”。可惜現代的空戰中這方面的作用已經不大了,但卻恰恰對付如P-8A等一大一慢的“大老二”就剛剛好——只需不打一槍就能靠機動的威懾把它逼退了。

綜上所述,其遠程的蘇-35SK的航程更大、載油量也大了,甚至可將其作爲一架“專職的攔截機”也成問題了。這樣就能既“讓他們幹髒活累活”,把那些對殲-20的隱身塗層的“折騰”全部都“攬”過去,又能將主力戰機的“高大上的”電磁特徵儘量地避免暴露出來,從而可謂一舉兩得!。

澳大利亞可能還沒意識到,南海的遊戲規則已經變了,過去他們總跟着美軍刷存在感,但中國在南海的海空力量早已形成區域反介入體系,蘇-35SK的攔截只是“開胃菜”,未來福建艦搭載的殲-35艦載機一旦部署,澳軍機剛從菲律賓起飛,就可能被隱身戰機全程“陪同”。

更何況,中國國防預算超2300億美元,幾乎是澳大利亞的5倍,這種實力差可不是靠“站隊”就能彌補的。

從戰略角度看,中方對澳軍機的處置也耐人尋味。選擇驅離而非擊落,既展示了掌控力,也避免了事態升級。國防部回應中的“專業剋制”四個字,比干擾彈的分量更重——南海明明風平浪靜,有人偏要無風起浪,那就別怪獵槍隨時待命。

可謂中國空軍的“縮影”——從對蘇-35的“引進應急”到對其“自信的駕馭”,最終在體系的作戰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儘管“南海哨兵”已不再是王牌的新鮮感,但作爲一道優雅的機動,卻對那些不服的挑釁者都再次明示了:中國的藍天,哪一家都不能隨便就佔爲己有了。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