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航母開倒車?第三艘福特級或棄用電彈,中國福建艦竟成技術獨苗
特朗普的出現之際,數千名駐日的美軍水兵面色一片茫然,只聽他脫口而出了一句讓全場譁然的發問:“電磁彈射和蒸汽彈射哪個更好?蒸汽彈射用了50年,從沒出過大問題!我們就回歸蒸汽時代!”這番似癡似瘋的發言,瞬間將全球的軍事圈都引爆了起來。美國媒體隨後爆料,正在建造的第三艘福特級航母“企業號”,可能真的要從電磁彈射改回老舊的蒸汽彈射器。若成真,這將是航母技術史上一次罕見的“倒車”。
爲何美國要放棄代表未來的電磁彈射?根源在於“福特”號航母的尷尬處境。這艘耗資130億美元的超級戰艦,自2017年服役以來,電磁彈射系統故障頻發。設計指標要求4166次彈射無故障,實際卻平均每200多次就“罷工”一次,修復時間長達1到3天。更諷刺的是,它至今無法安全彈射F-35C隱身戰機,而採用蒸汽彈射的“尼米茲”級老航母反而先實現了這一能力。
特朗普對此怒不可遏:“電磁彈射一旦壞了,得請麻省理工的專家修!蒸汽系統?用錘子和噴燈就能搞定!”他甚至調侃:“我喜歡看蒸汽噴湧的景象,電磁彈射可沒這效果。”
但要從“倒退”的路上走出困境卻困難重重。但令人遺憾的是,就目前的生產力水平和相關的經濟實力來說,重啓一條蒸汽彈射器的生產線都將是一項舉國之力、耗費數十億美元的龐大工程。
而更爲關鍵的就是,“福特”級航母的整體設計都以電力系統爲核心,若要強行地將其改用蒸汽彈射,幾乎就等於重新設計了一艘新型的航母,其中的軍事專家就此不吭一聲的做法,也的的確的的讓人覺得“不愚不蠢,不切不實際”。
與此同時,電磁彈射的優勢顯而易見:能量利用率高達60%,遠超蒸汽彈射的5%;能精準調節彈射力度,輕鬆應對從無人機到重型戰機的各類機型;每分鐘可彈射一架戰機,效率是蒸汽彈射的兩倍。
正當美國爲技術路線爭論不休時,中國福建艦的電磁彈射系統已交出亮眼成績單。2025年9月,殲-15T、殲-35和空警-600三型艦載機在福建艦上成功完成電磁彈射起降。其中,隱身戰機殲-35成爲全球首款實現電磁彈射的五代艦載機,而美國的F-35C至今未能登上“福特”號。
技術差距源於路線選擇:美國採用中壓交流電磁彈射,系統複雜、故障率高;中國則憑藉馬偉明院士團隊研發的中壓直流技術,實現了結構更簡、功率更高、響應更快的跨越式突破,若美國真的退回蒸汽時代,與中國的技術代差將拉大到兩代。
而此次的博弈不僅體現了兩國的軍事實力和戰略的較量,更深層地體現了兩國的軍工創新體系的深層較量和對比。
可惜美國還深深地被傳統的技術路徑的束縛着,而我們卻能夠以更輕的裝備、更大的勇氣、更強的鬥志、更高的視野、更大的魄力、更好的戰略、更好的戰術、更好的機器、更好的技術、更好的組織、更好的管理、更好的團隊等等,敢於對傳統的技術路徑進行有力的突破和根本的革命。
通過近3年的緊鑼密鼓的建造、裝備、試驗、調試等一系列的奮戰,福建艦從下水到實現艦載機的彈射起飛僅用了3年,遠遠的超越了外國同類艦的建造速度,也充分的展現了中國高端裝備的成熟可靠的高端製造能力。不僅特朗普的“倒退令”對美軍的故障表現了零容忍的態度,也深刻地暴露了美國軍工體系的系統性危機,甚至可謂是“一鍋端”。
從此後美軍的各種“倒退”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美軍的深刻的制度性、結構性的問題的體現,而福建艦的穩步前進,正悄然改寫全球海軍技術的競爭格局。
未來,若美國堅持“開倒車”,航母力量的代差將成爲地緣戰略中的硬傷。而電磁彈射這把鑰匙,已握在中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