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5導彈量產,8噸彈頭專打地下工事,射程短板暗含美國枷鎖

來源: 更新:

近日,韓國國防部一則關於自主研製的玄武-5型彈道導彈正式進入量產的消息便在軍事話題的熱搜榜上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預計年底將正式裝備部隊。但它的那一亮相就讓不少人都驚掉了下巴——它的發射車居然都是9軸的重型發射車,體型都快和我們目前的最先進的東風-31洲際導彈差不多了,可它的射程卻也就僅僅只有1000公里左右,活脫脫就是個“短腿的巨人”。

其所冠的“世界最強的非核導彈”之稱,也正是源於那一顆重達8噸的超級彈頭的威力所致。據他們的描述,這一神器都能“鑽”透100米深的岩石混凝土的掩體,對朝鮮的地下指揮所、核設施等都能“敲”個一乾二淨。

但這種蠻力的背後,卻是以射程的巨大犧牲爲代價的:換上1噸的標準彈頭就能把射程拉到3000到5000公里,可一旦帶上8噸的重型彈頭,就只能飛到300公里的範圍內,僅僅就能剛剛覆蓋了朝鮮半島的範圍了。

導彈造得跟洲際彈一樣胖,卻不是往遠了打,這路子看着邪門,其實藏着韓國的無奈。 美國雖然2021年廢除了《美韓導彈指南》,放開對韓國射程限制,但暗地裏肯定不樂意真搞出能威脅本土的遠程導彈,於是韓國乾脆擺爛:你不讓我打遠,我就往狠裏炸!結果搓出個專拆地堡的“人肉攻城錘”。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玄武-5的底子也就不算太高超了。但其固有的75噸的推力卻始終被其36噸的體重所“壓制”只能將8噸的彈頭推到300公里的外天,同類的中程導彈就能將20噸的“貨”送到3000公里的外天了。考慮到它的還是傳統的彈道性不大也就不會有太大的機動性,一旦被我們的反導系統給鎖定了簡直就是白給了。

但事實卻表明,儘管韓方自不自覺地一直在對比中國的導彈的“殺傷力”與“精度”這兩個概念,但對兩者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的認識卻相對較爲淺薄,甚至還把兩者簡單的對立起來,甚至把精度當作殺傷力的代名詞,這也就使得他們在實際的對抗中經常被我們的“一炮兩打”給打蒙了。

如今韓國人自己也清楚自己的短板,所以也就拼命的在吹捧自己的導彈的“精度”——但可在實戰中想打中深埋在地下的目標,光靠的蠻力都得不夠,得先拿到釐米級的精確的座標,這點衛星可拍的都拍不出來。

再看玄武-5的家世,簡直是一部“技術拼湊史”。 早年美國鎖着韓國導彈研發,射程卡在180公里內,後來俄羅斯爲還債,把“伊斯坎德爾”技術當零件賣,韓國才攢出玄武-2系列。玄武-5看似體型暴增,骨子裏還是伊斯坎德爾的放大魔改版,發射筒造型冷發射模式都像從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就連火箭技術也蹭過俄羅斯:2013年韓國發射的“羅老”號,一級發動機就是俄羅斯造的。

韓方的此舉不僅對朝鮮的核威脅做了表面的對抗,其實也暗含了多重的政治與戰略的算計。首先,韓國通過此舉,明顯地將矛頭指向了朝鮮,既表明了對朝的核威脅的堅決反對,也爲自己在國際上扮演了“被朝的核威脅的受害者”的角色,從而藉此進一步的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的同情與支持,其次,對於中國來說,韓國此舉不僅將對朝的核威脅的矛頭指向了朝鮮,也將對中國的核威脅的矛頭指向了朝鮮!

第三,對於日本來說,也將對朝的核威脅的矛頭指向了朝鮮,第四,對於美方來說,也將對朝的核威脅的矛頭指向了朝鮮,最後,對於韓國自己來說,也將對朝的核威脅的矛頭指向了朝鮮,從而爲自己將來對朝的核威脅的“正義的反擊”找到了一定的法律依據等等。

一方面向美國表忠心,換軍事合作籌碼,另一方面,輕彈頭模式射程能覆蓋日本全境,將來萬一獨島糾紛升級,瞬間變身爲威懾籌碼,不過這種走極端路線的武器,實際效能存疑。現代導彈趨勢是高超音速化智能化,玄武-5卻回頭堆裝藥量,更像政治象徵而非戰場利器。

幸運地就將了中國對韓華集團旗下的一家美國子公司的制裁“順了鉤”,也算是玄武-5的量產的“開山”之作了。 韓國立馬亮導彈回應,明顯想用強硬姿態轉移國內經濟壓力。

但一旦我們過度地將矛頭指向了朝鮮的這一方,就可能會將這場局勢的複雜性推向了極端,從而不僅不會有效地遏制朝鮮的核試驗和軍備的發展,反而可能會將其推入更爲險惡的境地甚至將自己捲進了大國的對抗漩渦中去。

說到底,玄武-5反映的是韓國在大國夾縫中的掙扎:想靠“怪物武器”刷存在感,又不敢突破美國畫的紅線。結果造出個射程戰術價值都尷尬的“特化產品”。真要在東亞怪物房立足,光靠噱頭可不夠。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