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成功率!韓國國防研發冠絕全球?排名被以色列吊打,真相驚人

來源: 更新:

項目成功率接近滿分,世界排名卻止步第八,韓國國防研發正陷入一個數字編織的美麗陷阱。

可謂是“高歌一曲”的國防科技事業,過去的十年韓國的國防研發項目的平均成功率都能高達95%以上,甚至其中的“未來挑戰防禦技術”項目更是驚天一擊,百發百中的100%的完美成功率都拿到了!

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幾乎所有的立項的研發項目都能水到渠成的交付出預定的成果,表面上看這都足以令人羨慕的高效的體系了。

但同一份報告顯示,韓國在全球12個國防先進國家中僅排名第八,與日本並列,技術水平相當於美國的82%。而研發預算只有韓國18%的以色列,反而排名第七,得分84%。

對着屏幕的數字“01”我們卻發現了一個離奇的“反差謎題”:從2020年至2022年,中國的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由32.2%上升到38.6%,但這期間的GDP增速卻由2.3%下降到了4.8%之間的差距居然達8.5個百分點。

這樣的“反差”到底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韓國在國防科技研發領域展現出了一個頗爲矛盾的現象:表面上看,他們的研發成功率數據相當漂亮,過去十年裏平均成功率超過了95%,有些項目甚至實現了百分之百的成功。不難發現,我們的國防科技相對其他12個主要的國防發達國家都處於落後地位,僅僅以與日本的“並列”之勢勉強擠進了世界的前12強,國防的實力也隨之而下降。

其表現在韓國在多個具體的領域的表現都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如在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中一直高居世界前列的韓國,在人均的高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卻居世界的倒數第一;在教育的發展方面同樣也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如在世界的大學的數量上韓國居世界的第三。

而其在大學的生均學費卻居世界的前三名;其在高新技術的研發的投入方面同樣也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如韓國在高新技術的研發的投入居世界的倒數第一,僅居世界的第67名,而其在高新技術的產出方面卻居世界的第2名;其在對外開放的程度上同樣也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如韓國的對外貿易的總額居世界的第7名,而其對外的技術合作卻居世界的第23名等等。藉助如K-9自行榴彈炮這樣一系“明星產品”的大力推進,韓國的火炮系統已初步躋身世界第四,充分展現了其在傳統的武器製造上的強大實力。

但在雷達、合成孔徑的高端旋翼機及一系列的太空武器等高端技術的競爭中,韓國的領先地位也就相對大大降低了,甚至幾乎被其他國家的軍事力量所超越了。

但其根源更在於韓國國防的結構性問題不斷的凸顯出來。可謂“一高一低”了,韓國的表面成績看似一塌糊塗的,但實際的實力卻不一定就低於那些敢於“挑戰難題”的同學。

與韓國的國防研發“一枝獨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的是,以色列的國防研發的成功率僅爲30%左右,但這個看似“低下”的數字卻背後卻隱藏着完全不同的真相:那就是以色列的國防研發都充分的將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都融入了其中,從而使得以色列的國防研發具有了強烈的多元性和靈活性。

近日以色列的“鐵穹”防空系統在一系列的實戰中均取得了90%以上的攔截率,不僅使其在國內外掀起了巨大的反響,也使其成爲全球目前最受關注的防空裝備之一.。隨後又在2025年宣佈了“鐵光束”激光防空系統的研發成果,該系統憑藉其高能的激光攔截了目標的同時,其一發的成本也僅僅幾美元的驚人之作.。

以其獨特的“戰場即實驗室”的文化, Israel的國防創新一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隨軍的以色列工程師就像“前線的戰術顧問”,他們不僅能隨時隨地收集到最真實的戰場數據,而且能立即將之轉化爲對部隊的有益的戰術改進或裝備的優化,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這種快速迭代的文化使得以色列能夠從每次衝突中快速學習並升級技術。

而以色列的自適應光學技術更是令人歎爲觀止,能將激光的聚焦點精確地鎖定在高速的、在千米的外空中飛舞的目標上,從而徹底地將“鐵光束”系統的作戰能力的對大氣的依賴性降到了最低,從而不管是在暴風雨的天氣中,還是在瀰漫的霧氣中都能正常地對目標實施攻擊。

韓國國防研發陷入“成功率陷阱”的根源在於其特殊的採購模式和文化環境。韓國的國防採購採用“軍方提需求—企業來投標”的模式,軍方追求的是“保證能交貨”,企業爲了中標,自然會選擇最成熟、風險最低的技術方案。

在這種模式裏,像那些需要長期投入、風險極高,不過有可能催生顛覆性創新成果的項目,往往很難得到預算方面的支持。但不難發現,目前的韓國國防研發系統更像一個“保交房”的體系,而非真正的鼓勵創新、推動發展的平臺。

不幸地在韓國的研發圈子中,一旦項目的失敗就往往將其相關的核心人員的職業生涯都蒙上了一層陰影。但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種對失敗的“零容忍”的文化,即研發團隊在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挑戰中都表現出對風險的極大恐懼,從而使得他們不敢真正的挑戰技術的極限,而是以“穩妥”爲出發點,滿足於在一個相對的安全的範圍內去進行改進和優化。

韓國民主黨的黃熙議員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以色列靠勇於冒險取得優異成果,我們需要培育容忍失敗的研發文化。” 這句話點破了韓國國防研發面臨的核心問題。

不難發現韓國在某些國防的領域都已經取得了了較爲顯著的成就,但其所依賴的卻基本都是我們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具備的或早就具備的技術,甚至有的還不如我們中國的現代化程度高的多。作爲國際軍貿的新熱點產品,K-9自行榴彈炮已初步打響了在芬蘭、挪威、波蘭等國家的軍貿市場的先聲.。

在近兩年的軍工出口的不斷攀升背景下,韓國的軍工出口也從2000年的全球的第31位躍升至2022年的全球第九大武器出口國,2023年的出口額更是高達135億美元,凸顯了其在全球的軍工出口地位的日益突出。其出口的不俗的業績也與韓國的武器裝備在高性價比的同時,受益於美國的高科技的技術支持分不開。

然而,韓國武器也面臨着質量和可靠性爭議。2022年初,菲律賓聲稱購買的12架FA-50戰機中只有5架能正常飛行,其他全部因故障停飛。

2005-2015年間,K-9自行榴彈炮發生炸膛超過20次,2010年還有3艘219型潛艇因螺絲鬆動而停航。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韓國武器在許多核心技術方面仍依賴國外。2015年,韓國向烏茲別克斯坦出售T-50金鷹教練機的計劃被美國叫停,原因是該教練機使用了美國的噴氣發動機和電子設備。這表明韓國的國防工業仍未完全實現自主可控。

基於現代戰爭的不斷深入,戰爭的天下正在經歷一場從傳統的“鐵的打擊”向“智的打擊”的歷史性轉變,不再是誰的火炮更大更準、誰的坦克更重更壕,取而代之的是誰的AI算法更快更強大、誰的無人機集羣更爲智能、誰能率先搶佔太空的制高點等都將成爲未來戰場的制勝之_KEY_.。

這些新興領域恰恰都是高風險、高投入、高失敗率的“硬骨頭”。

對這一問題的逐漸認可同時,韓國也開始對尖端的軍工領域的技術的研發投入了越來越大的精力。2024年,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和防衛事業廳發佈了“五大尖端軍工材料及零件研發路線圖”,重點支持航天、人工智能、有人/無人協同作戰體系等五大領域的研發。

在對防務領域的不懈追求背景下,韓國將在未來每年培養出2000餘名的“兵家將相”級的專家,同時也將對相關的研發投入大幅地加大,力求在這一領域的競爭中佔得先機,2023年的新一輪的投入近9376億韓元的鉅額資金的支持下同時,韓國的關鍵產業的先進的材料、零部件和設備的研發也就一路高歌猛進了。

不過呢,想要實現文化上的轉型,可比在技術方面搞追趕要難得多啦。唯有將那種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短期主義的研發文化徹底改變、以敢爲人先、敢於擔當的攻關作風爲主的研發文化,才能真正在未來國防科技的競爭中佔得一席之地.。

隨着問題的逐漸凸顯,韓國也逐漸地從“無所謂”的態度開始了對此的重視和思考。2024年政府對“五大尖端軍工材料及零件”的全面的佈局和對航天、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重點支持之際,軍工的高新材料及零部件的研發將迎來一個快速的發展時期。

隨着對未來軍事高地的不懈努力,他們的目標也越來越明確了:下一年的重點就將集中在培養2千名左右的防務專家上,同時對研發的預算也將大幅地增加一份力氣。

但硬件易改,軟件難移。韓國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技術路線,而是整個創新文化體系。沒有這種脫胎換骨的變革,98%的成功率光環下,可能掩蓋的是與未來戰場越來越遠的危險現實。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