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罕見認錯!中國艦載機彎道超車,給老大哥上了一課
莫斯科郊外的飛機庫裏,米格-29K的機翼上落滿了灰塵,而中國福建艦的甲板上,殲-35正迎着海風彈射升空。俄羅斯《軍事觀察》網站最近發表了一篇尖銳評論,直言“在艦載機發展路線上,中國比俄羅斯聰明得多”。二十年前,兩國同時起步研發艦載機,中國選擇了基於蘇-33發展殲-15,俄羅斯卻轉向米格-29K。如今,中國艦載機編隊已突破百架,而俄羅斯連唯一的航母都難逃報廢命運。
“短腿”的米格-29K:從誕生就註定的困境
與其稱之爲米格-29K的“飛行時的天空之鏡”不如將其比喻爲一“機場的圍牆守護者”,它的短板就足以致其命運了。可謂“前線的電瓶車”似的,其實這架戰機的起始設計就更適合作爲東歐的“前線殺手”,但可惜了它的作戰半徑僅有800公里,掛滿了幾枚導彈的前提下直接就縮水到300公里,簡直就是“前線的電瓶車”。
相對而言,中國的殲-15就可以從南海就直撲第二島鏈了,其最大航程達3500公里,且作戰半徑超過1000公里。可見其載彈量的“智商”也高出米格-29K一大截,能同時將4.5噸的空對空的空對地的彈藥都給它的機翼上塞進去,還能塞進一枚鷹擊-91的反艦導彈。
由印度海軍在俄製的“米格-29K”戰機的坑蒙拐騙的經歷所感染,寧願以高昂的價格將法國的“陣風-M”買了個遍,也不再再往俄羅斯的戰機上再“投入”一分錢了。
或許纔是俄羅斯此次“三選一”的最終真相——在面臨着西方的強大壓力、經濟的相對弱小以及自身的實力瓶頸的同時,俄羅斯的選擇也就變成了無奈的選擇。但隨着蘇聯的解體,蘇-33的生產線也因其高昂的生產成本而黯然收場,而米格-29K卻憑藉了印度的大單勉強地在俄羅斯的航母艦隊中保留了自己的位置。
但由於其對體系的極大依賴,尤其是需要地面雷達的引導卻又苦無預警機的相互呼應,俄羅斯的航母就這樣一籌莫展了。可謂“近視眼打架”,單打獨鬥的“一對一”空中搏殺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爲了米格-29K的主要作戰特點了。
殲-15的魔改哲學:從仿製到超越
隨中國將蘇-33的原型機一一接收回國後,就立即着手對其“脫胎換骨”,從根本上對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造,使其完全脫胎換骨,具有了中國自己的特徵和優勢。伴隨殲-20的問世,蘇-33的老舊的機械式的座艙也已被一款高大上、先進的全景觸摸屏所取代,其雷達的探測距離也由原來的120公里大大提升到了200公里,給了蘇-33的機組人員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性。
其對電磁彈射的全面優化不僅使其起落架的設計更爲先進地將了“電磁彈射的必然之惡”徹底消除了,還將了機體的各個部件的強度全面提升了,對機體的各個部件的強度的提高使其能滿油滿彈從福建艦的短的起飛跑道上起飛。
這套“魔改哲學”背後是整個工業體系的支撐。中國用太行發動機替換俄製動力,用霹靂-15導彈補齊超視距空戰短板,甚至開發出電子戰型號殲-15D。而俄羅斯的蘇-33生產線早已拆除,想復產連鈦合金鍛壓機都找不齊。
以系碾壓的形式從單機的對抗式的海戰逐步推向了對抗的航母生態鏈的構建
艦載機的勝負從不只在天上。中國搞定了空警-600預警機,它能在500公里外畫戰場地圖;殲-15D電子戰機帶着電磁脈衝彈開路;運-20U加油機讓作戰半徑覆蓋整個南海,俄羅斯呢?庫茲涅佐夫號修了七年還沒出院,唯一的卡-31預警直升機探測距離僅250公里。
更讓俄羅斯眼紅的是中國的迭代速度。遼寧艦帶24架殲-15,山東艦塞進36架,福建艦電磁彈射器一上,殲-35隱身機直接邁入五代機時代。這套“航母全家桶”讓中國在西太平洋構建起縱深1500公里的防空圈。
隱身機賽道的最後一課
當俄羅斯還在糾結要不要復產蘇-33時,中國的殲-35已完成電磁彈射測試。這款隱身艦載機裝兩臺渦扇-19發動機,超音速巡航比F-35C快兩成,彈艙能塞4枚霹靂-15加兩枚鷹擊-21,俄羅斯的蘇-57艦載版搞了五年還沒下文,連印度投資的錢都被挪去補軍費窟窿。
成本控制更是扎心,與F-35C相比,其單機的造價已經壓到了8億美元的水平,甚至比F-35C的單機造價便宜了將近三分之一,可惜將近2億的單機成本的蘇-33也難以令海軍的口袋發福,按目前的預算全填進去也就只能買得起一箇中隊的蘇-33。
二十年過去,中俄艦載機的命運就像一場龜兔賽跑。俄羅斯抱着“夠用就行”喫老本,中國卻把每個子系統做到極致。福建艦甲板上起降的不僅是戰機,更是一個大國自主創新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