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徹底暴露!核彈航母只是障眼法?真正殺招竟藏在這個東亞島國
但更深的根子恐怕就出在了那幾千枚的核彈頭之外,或說就是那11艘核動力航母的“神器”之上——美國的全球霸權根本性地就取決於其所佔有的“第一兵力”——一支以空中打擊爲主的全球性高超音速戰略轟炸機隊,這些東西瞅着確實讓人心裏發怵,可實際上呢,它們早就成了外強中乾的“紙老虎”啦。
儘管現有的航空母艦和核彈都能讓人望而生畏,但在面對如今的高尖端的反艦導彈面前,它們的威力也就相對不那麼可怕了;同樣的,即使是核彈的威力再大,也很難想象誰還會那麼輕易的就按下了發射的鍵?真正的能讓人聞風喪膽的殺手鐧,其實都藏在了日本的背後——那就是一張對亞太地區的軍事網絡的不聲不響的卻能隨時隨地的就能掐住了亞太的咽喉的把子。
可別看美國的幾艘航母就一直在南海晃悠的“威風”下就把我們嚇得團團轉,什麼“里根號”“華盛頓號”這就來這就走的來來回回的都像演戲似的。
這些在水面上晃悠的鋼鐵大傢伙,要是遇上咱們中國的東風-21D或者東風-26導彈,那可就真成了移動緩慢的活靶子了。
但如美軍自己的推演所示,在亞太的海上空,一個航母的生存率都堪憂,何況還摻入了核的威力呢,互相都摧毀對方的劇本誰都沒有膽子真去演一演。
可美國在日本布的局,玩的卻是“靜默牌”:橫須賀軍港的第七艦隊司令部、嘉手納基地的F-22戰機羣、沖繩的5萬駐軍,這些據點看似分散,實則被一套名爲“指揮與控制體系”(C2)的無形大網緊緊串聯。
這套系統有多厲害?舉個例子,中國軍艦剛從港口出發,沖繩的P-8A反潛機就能把數據傳回橫須賀;幾分鐘後,關島的B-2轟炸機航線立刻調整;不到十分鐘,美國本土的參謀部已經開始推演攔截方案。
這種行雲流水的操作,比明面上的航母示威陰險得多。日本列島早就成了美國的“戰爭路由器”:青森縣的電子戰飛機能癱瘓敵方通信,三澤基地的B-52掛彈待命,巖國基地的F-35B垂直起降,熱浪撲面間就能直撲熱點海域。
可謂是美軍對這套系統的“完美”鑽補:不僅不間斷地對其進行各種“升級”,還不停地爲其“補漏”、“加固”等等。基於2024年的不作爲,美日兩國又悄悄地將對日的軍事“調整”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即將駐日美軍的司令部從現有的“美軍司令部”升格爲“統合軍司令部”,更大程度地將其與日本的自衛隊的指揮中心對接起來,推動了美日的軍事“合作爲”向更深的程度的發展。
這樣一來,就徹底打破了美日聯軍的傳統作戰模式,即使在未來也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按照既定的戰略部署、按照既定的戰場佈置、一一列裝、按部就班地向前推進了,相反的將隨時隨地、隨機隨便地將各類兵力隨機地投入戰鬥中去,而且隨時隨地都能將各類兵力按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地調動起來,反應速度快得嚇人。
今年9月的美日聯合軍演的名義之際,就把“堤豐”中那一套先進的導系統也一併運到了日本的巖國基地。這玩意兒能發射射程2000公里的“戰斧”巡航導彈,從九州發射,足以覆蓋中國長三角經濟帶。
日本爲什麼甘心當美國的“軍事跳板”?說到底這是二戰後的歷史遺留問題。《美日安保條約》像一根繩子,把日本牢牢綁在美國戰車上,日本自衛隊連防空數據鏈都依賴美軍,指揮權被捏得死死的。
沖繩民衆抗議了幾十年基地噪音和美軍犯罪,但東京政客們裝聾作啞,反而忙着替美國掏錢——駐日美軍74%的經費是日本承擔的,橫須賀基地翻修賬單全由日方支付。
對中國而言,這套藏在日本的“暗網”比航母難纏多了,東風導彈能瞄準固定基地,但面對靈活的數據鏈和電子干擾,硬殺傷就像拳頭打蚊子,不過這招也不是無懈可擊。颱風一來,嘉手納基地癱瘓過18小時;日本民衆抗議剪斷基地光纜的新聞,比導彈更讓五角大樓頭疼。
中國這些年也沒閒着,055大驅的相控陣雷達能燒穿普通干擾,反衛星武器和量子雷達也在測試中。真要動手,誰癱瘓誰還不一定。
美國的底牌一亮,亞太的棋局反而清晰了,核彈航母是冷戰的老黃曆,未來較量的是信息戰、網絡戰、體系對抗,日本這張牌再厲害,也得看中國答不答應——畢竟,再先進的系統,斷了芯片供應鏈也就是一堆廢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