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腫大如何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

來源: 更新:

淋巴結腫大這個問題太常見,可以說每一個人一輩子都肯定有過淋巴結腫大。一發現淋巴結腫大,不少人就很緊張,緊張主要是擔心會不會是癌症之類的重大疾病。


其實導致淋巴結腫大的疾病種類很多,常見的可分爲感染性、腫瘤性及其他原因。
一、感染性疾病(最常見)
感染性疾病是導致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原因,感染就是各種病原體感染,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等。


細菌感染,比如扁桃體炎、牙齦炎等局部感染,可能引起頸部、頜下淋巴結腫大;皮膚軟組織感染(如癤腫)可能導致附近淋巴結腫大;結核菌感染(如淋巴結核)也會引發淋巴結腫大,常伴低熱、盜汗。

病毒感染,比如感冒、水痘、風疹等,可能引起全身或局部淋巴結腫大;EB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可導致頸部、腋下等多處淋巴結腫大。

其他病原體感染,比如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如弓形蟲病)等,也可能導致淋巴結反應性腫大。
二、腫瘤性疾病
這是導致很多人對淋巴結腫大焦慮不安的重要原因,而事實上,惡性腫瘤也確實是導致淋巴結腫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惡性腫瘤引起的淋巴結腫大,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淋巴結的原發腫瘤,二是轉移性腫瘤。


惡性淋巴瘤,就是原發於淋巴結的惡性腫瘤,通常簡稱淋巴瘤,淋巴瘤沒有所謂的良性。淋巴瘤可表現爲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常見於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摸起來通常質韌。

轉移性腫瘤,指的是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至淋巴結,比如乳腺癌轉移至腋窩淋巴結、肺癌轉移至縱隔淋巴結、甲狀腺癌轉移至頸部淋巴結等,這類腫大的淋巴結多質地較硬、活動度差。
三、其他原因
除感染性原因和腫瘤原因,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異常激活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反應性增生(如過敏反應、藥物反應等,淋巴結可能因局部刺激出現暫時性腫大)。



多數情況下,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在原發病治癒後會逐漸消退;若腫大持續不消退、質地堅硬、無痛或伴隨體重下降等症狀,需及時就醫排查腫瘤等嚴重疾病。淋巴結腫大時如何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


判斷淋巴結腫大是良性還是惡性,可從以下幾個關鍵特徵初步區分,最終需結合醫學檢查確診、


1、觀察腫大的“速度與持續時間”


良性通常由感染引起,腫大速度較快(數天內),且在原發病(如感冒、牙齦炎)好轉後,會逐漸縮小或消失,持續時間較短(數週內)。


惡性多爲無痛性、進行性腫大,速度相對緩慢但持續存在(超過2-4周不消退,甚至逐漸增大)。


2、觸摸腫大的“質地與活動度”


良性通常質地較軟,按壓時可能有痛感,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活動度好(能推動)。


惡性通常質地較硬(類似觸摸額頭或軟骨),通常無痛(但也可以痛,如果合併感染就更可能會有痛),與周圍組織粘連(活動度差,難推動)。


3、關注“伴隨症狀”


良性常伴隨感染相關症狀,如局部紅腫熱痛、發熱、咽喉痛、咳嗽等。


惡性可能伴隨全身症狀,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夜間盜汗、長期低熱、乏力等,部分還可能合併其他部位淋巴結腫大(如頸部、腋窩、腹股溝多處同時腫大)。


4、結合醫學檢查


良性病變通過血常規、超聲等檢查多能明確(如感染時白細胞升高);惡性病變可能需要進一步做淋巴結穿刺活檢(取少量組織做病理分析),這是區分良惡性的“金標準”。


如果發現淋巴結腫大,尤其是持續不消退、質地硬、無痛或伴隨全身不適時,建議及時就醫,由醫生結合症狀和檢查結果判斷,避免自行猜測延誤診治。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