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爺爺貴州支教十年,如今七十歲的他又決定……

來源: 更新:

聽說山區缺老師,

我就來了。

與孩子們相處,

比任何事情都更有意義。

當你真正熱愛這份工作,

它就不是堅持,

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享受。


——第11196個天天正能量獲獎故事


清晨的陽光驅散了貴州省銅仁市山區的薄霧,照進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新景鎮回龍完全小學的一間教室裏。

70歲的萬維明手握粉筆,在黑板上工整書寫着幾道數學題,臺下數十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緊緊追隨着他的一筆一畫。

這些孩子,他是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從心底裏希望他們能真正有一天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從大連到銅仁,三千公里的距離。身爲大連交通大學退休教授,萬維明放棄了安逸的退休生活,帶着對教育的熱忱紮根山區,先後去過碧江區和平鄉中心完小、沿河自治縣板場鎮第一中心完小、回龍完全小學支教。

如今,已是第十個年頭。

“退休後總想着還能爲教育做些什麼,聽說貴州山區常年缺老師,我就想着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談及支教的初心,萬維明如是說。

第一次站在山區教室的講臺,萬維明看到孩子們盯着課本的眼神發亮,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一下子就觸動了他的內心,這也堅定了他要一直把支教這件事做下去的決心。

萬維明(右一)

在貴州山區支教10年,萬維明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回龍完全小學校長楊勇回憶說,幾乎每天深夜10時許,萬維明辦公室的燈常亮,映照出他批改作業的身影。“勸他早點休息,他總說孩子們的作業得當天改,不能過夜。”

萬維明曾經因爲頸椎病造成嚴重頭暈,老師們給他打電話問他在哪個醫院住院,他怕給老師們添麻煩,謊稱自己在外地醫院。病剛好轉一點,萬維明馬上就返回學校上課,結果沒過幾天病情反覆,他不得不重新住院。

“勸他休息,他總說孩子們的作業得當天改,不能過夜。後來我們才知道,那段時間他頸椎病復發,疼得厲害,卻從沒跟學生提過一句。”楊勇說。

幾年的支教生活一向如此,對萬維明來說,工作是第一位的。曾經有一次,他接到家人電話,得知93歲高齡的父親病了,但父親在電話裏叮囑不讓他回去探病,他只好聽父親的話留在學校。

萬維明對教育的這份堅守始終如一,其背後的艱辛,妻子遲曉恆體會最深。

每學期,她都會從大連趕來貴州陪伴丈夫兩三個月,說是陪伴,不如說是輔助他完成一些課程和孩子們的學業事宜,幫他批改作業和“帶孩子”,總之就是儘量給孩子們更多的滋養。

遲曉恆:

他心裏裝着兩頭的牽掛:大連家中年近百歲的老父親,和眼前這羣山裏娃。去年老父親住院,他在視頻裏紅着眼眶保證“上完這學期就回去”,可一掛斷電話,轉身又去給學生講解幾何題。他說:“父親有家人照顧,可這些孩子的學業,一刻也耽誤不起。”

其實,每位家人都特別支持萬維明的支教決定。

爲了讓萬維明安心支教,妹妹主動承擔起照顧父親的重任;遠在國外工作的孩子,也時常鼓勵父親做有意義的事情;十年間,夫妻二人往返的路費累計約10萬元,全部由個人承擔。

當時87歲的老父親在得知兒子的決定後,不僅沒有反對,反而笑着說:“不用你照顧我,要是我再年輕些,還想跟你一起去給孩子們上課!”

萬維明所教的班級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他對學生傾盡全力,對自己卻格外節儉,他把省下來的退休金,幾乎都用在了孩子們身上。孩子們也喜歡他,都親切地喊他“大連爺爺”

10年支教期間,萬維明從未領取過任何工資和補貼,反而從自己的退休金中累計拿出15萬元,爲孩子們購買學習用品、衣物鞋襪和常用藥品。他說:“我的父母和子女不用花我的錢,我就想把這些錢用到孩子們身上。”

通過萬維明搭橋,他的一些朋友和同事,以及社會的愛心人士這些年累計出資20餘萬元,爲學校鋪設操場、更換新課桌、添置體育器材,並設立獎學金,切實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與學生的學習環境。

萬維明每到一所學校支教,都會定期對班上所有學生進行家訪,瞭解學生的生活情況。

“很多孩子跟着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年紀大管不了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從小缺父母陪伴,性格容易孤僻、內向,我們做老師的,除了教知識,更應在關心關愛上多投入。”

“童年幸福的人,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能保持陽光積極的心態。”教學中,萬維明始終秉持育人初心。一方面,他注重給予學生知識滋養與快樂體驗,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另一方面,每週六或週日,他都會抽出一天時間給學習進度滯後的孩子補課,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付出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學生們的成績就是最好的回報。在他教過的一個30人左右的班裏,已有5名學生考入銅仁一中。

學生羅藝萱的數學成績從徘徊在及格邊緣提升到穩定在90分以上,就是最好的證明。羅藝萱說:“萬老師講課與衆不同,特別生動,他總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難題講明白。”

在沿河自治縣板場鎮支教時,萬維明開設數學興趣小組,利用課餘時間輔導,帶領學生參加競賽。

如今已讀高三的莫洪燕,至今珍藏着一張“第六屆海峽兩岸數學邀請賽銅仁代表隊選拔賽三年級組”一等獎的獎狀。

“萬老師告訴我,數學就像山路,堅持走下去,就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莫洪燕說,“領獎那天,萬老師激動地擁抱了我,說相信我一定能夠走出大山,去看更大的世界。”

萬維明就像是一道“希望之光”,不僅照亮了山區學生的前程,也深深感染了當地的教師。

很多老師長期待在大山裏教書,難免有些懈怠和迷茫,看到萬維明這樣一位退休教師從千里之外來到大山義務支教,並且盡其所能,甚至傾其所有,都十分感動,也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過往,開始努力做積極向上的好老師。

年輕教師王雪蓮深受觸動,原本有更好的選擇,卻留在鄉村學校,她說:“萬教授年逾七旬仍堅守講臺,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勝過一切。

記者問萬維明,是什麼讓他堅持10年支教,卻始終如一?他笑着說:“當你真正熱愛這份工作,它就不是堅持,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享受。”

“對於我來說,十年支教並非單純的堅持,而是一段充滿樂趣的歷程。”在萬維明看來,支教期間,孩子們給予他諸多幸福感,這份真摯情感讓他深感愉快,“與孩子們相處,比任何事情都更有意義。”

萬維明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我所教過的這些山區裏的孩子,能夠更多地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去看更大的世界,勇敢地追逐自己心中的夢想。”

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圍攏到萬維明身邊,七嘴八舌地問着“大學教室有多大?”“大海真的會漲潮嗎?”“萬爺爺下次還會教我們嗎?”

他笑着掏出手機,翻出大連海邊的照片指給孩子們看:“這是大連的海,等你們將來考上大學,一定帶你們去看真正的大海,去看更大的世界。”

2025年9月,因擔心97歲的父親身體健康狀況,他需回大連照料,不得不提前爲這場持續十年的支教之旅畫上句點。

“當我通過視頻電話,向正在上晚自習的學生告知無法繼續任教的消息時,孩子們都哭了。”萬維明說,這一幕成爲師生間難以忘懷的溫情記憶。

“聽說山區缺老師,我就來了。”

他的身影,在貴州羣山間鋪就一條通往未來的路,他告訴我們:每個普通人都能成爲教育公平的燃燈者,每一份微光都能匯聚成改變命運的星河。

這束光,不僅照亮了山路,更點亮了人心。

今天,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大連晚報、天眼新聞,用小微公益行動者專項獎,向萬維明教授,這位真正的“擎光者”,致敬!

我們相信:當無數這樣的“小微力量”被看見、被傳遞,教育的鴻溝終將被溫暖與希望填平。

當得知阿里公益要對他進行表獎,萬維明再三推辭,他說從支教的第一天起,他就沒想過要一分錢。“非要讓我接受獎金,就留給考上大學的孩子們。”

他透露了一個一直以來的想法,明年的6月份,他支教教過的第二批學生就要參加高考了,估計應該會有五六個孩子能考上大學。

他打算用這筆獎金加上自己的資金,設立一個“大山孩子勵志基金”,凡是他教過的孩子,只要考上大學,每人獎勵2000元。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欒光煜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申凌

銅仁市融媒體中心

朱子立 戴祥成

圖片、視頻 受訪者提供


小微公益行動者尋訪計劃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投入百萬公益金,在全國範圍內尋找不少於100個草根公益行動者或團隊。我們想找到的小微公益,應當有以下幾個特徵:

  1. 持續性:行動需有持續性,解決具體社會痛點;
  2. 草根性:非機構化、組織化運作,發起者爲普通個體或民間自發小組;
  3. 創新性:用自己的方式回應未被關注的社會需求;
  4. 感染力:故事具共情力,能喚醒更多愛心、激發他人蔘與;
  5. 可複製性:模式可被其他地區借鑑。如果你身邊有像這樣的草根公益行動者,請聯繫我們,或者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