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確診癌症晚期後的忠告,哪些有用哪些沒用?
前段時間有個熱搜話題#25歲確診癌症晚期後的忠告 一位年輕的癌症晚期患者在網上分享他的患癌經歷,給出一些“患癌忠告”。
看了他的分享,我想說的是:大家要理性看待這類“忠告”,科學防癌更重要。
“25歲確診癌症晚期後的忠告”,其中的警醒意義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但必須強調:這些“忠告”本質上是個人化的感悟,而非基於循證醫學的普適性癌症預防或治療指南。過度解讀或盲從,反而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爲什麼不能簡單照搬這些所謂的“忠告”?
一、個體經驗≠科學規律
癌症是極其複雜的疾病,其發病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並不能簡單想當然歸結爲某個單一原因。不同的人得不同的癌症,病因各不相同,即便是得的同一種癌症,原因也並不是一樣。一位患者的經歷和反思,無法代表癌症發生的普遍規律或有效預防策略。
二、歸因往往可能簡單化
患者在確診癌症之後,總是會試圖爲不幸尋找一個“解釋”,容易將原因歸結爲某些特定行爲(如某次熬夜、壓力大、沒喫某種食物)。但癌症的發生是多種因素長期、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很難簡單歸咎於單一、短期行爲。
三、很可能忽略關鍵因素
一些重要的風險因素(如遺傳易感基因、環境污染物、早年病毒感染等)可能被忽視,而過度強調當事人主觀認爲可控的因素(如生活習慣)。
四、“倖存者偏差”的風險
發聲者通常是倖存者或正在經歷治療者,他們的視角和感受並不能完全反映所有患者的情況,大多癌症患者不會在網上發聲,是沉默的大多數。
那如何科學看待癌症風險呢?
癌症患者通過網絡分享經歷,值得肯定,大家也可以作爲一種警醒,但絕不能當作金科玉律。與其焦慮於個體化的所謂“忠告”,不如將精力放在踐行經科學證實的健康生活方式、瞭解家族病史、積極參與適齡篩查上。
以下是一些基於當前主流醫學共識和權威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美國癌症協會ACS、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等)建議的、有科學依據的癌症防治忠告。
1、關注權威指南的防癌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家癌症中心等權威機構基於大規模人羣研究,給出了明確的癌症預防建議,比如戒菸限酒、均衡飲食(多喫蔬果全穀物,控制紅肉攝入量,儘量少喫/不喫加工肉)、保持健康體重、堅持規律運動、接種相關疫苗(如HPV疫苗、乙肝疫苗)、避免過度日曬、減少接觸職業致癌物等。這些是有堅實科學證據支持的降低整體癌症風險的措施。
戒菸並遠離二手菸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防癌措施之一。吸菸與肺癌、喉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明確相關。
限制酒精攝入!酒精是明確的致癌物,與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相關。
保持健康體重。肥胖是多種癌症(如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食管癌、腎癌、胰腺癌等)的風險因素。通過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
均衡多樣化的飲食。多喫蔬菜、水果和全穀物,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控制紅肉攝入量,少喫加工肉製品,過量攝入紅肉(豬牛羊等哺乳動物肉)和加工肉製品(香腸、火腿、培根等)增加結直腸癌風險。限制高糖、高脂、深加工食品。
堅持規律的身體活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騎車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調節激素水平和增強免疫力。
接種預防性疫。HPV疫苗預防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可有效預防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等多種癌症。乙肝疫苗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預防肝癌的關鍵措施。預治幽門螺桿菌感染。
注意防曬,避免過度紫外線照射(日光浴),使用防曬霜、穿戴防護衣物,有助於預防皮膚癌。
2、重視早期篩查非常關鍵
這是對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篩查能在癌症出現症狀前或在早期階段發現治療效果最好,治癒率最高。
比如乳腺癌篩查,適齡女性定期乳腺X線攝影(鉬靶)。宮頸癌篩查,適齡女性定期宮頸細胞學檢查(TCT)和/或HPV檢測。結直腸癌篩查,一般風險人羣從特定年齡(如45-50歲)開始,定期進行腸鏡、糞便潛血試驗/FIT-DNA檢測等,高危人羣還要提前。肺癌篩查針對特定高風險人羣(如長期重度吸菸者)的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肝癌、胃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等,針對高風險人羣或有特定指徵人羣,進行相應篩查。
3、不要忽視身體信號
瞭解常見癌症的警示症狀(如不明原因腫塊、持續咳嗽或聲音嘶啞、異常出血、排便/排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消瘦/長期低熱、持續消化不良/吞嚥困難、皮膚痣顯著變化、經久不愈的潰瘍等),一旦出現持續不緩解或加重的症狀,及時就醫檢查,不要拖延。
4、對已確診的癌症患者(特別是年輕患者)
及時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規範診療,治療方案應基於癌症類型、分期、分子分型、個人身體狀況等綜合制定。
考慮遺傳諮詢(如適用)。年輕患癌者或有明確家族史者,建議進行遺傳諮詢和基因檢測(如BRCA1/2, Lynch綜合徵相關基因等),瞭解是否有遺傳易感性,這對治療選擇、預後判斷及親屬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瞭解疾病和治療方案。跟主管醫生充分溝通,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可選的治療方案(包括治療目標、潛在的效果、不良反應副作用、風險等),主動參與到治療決策中來。治療過程中,與醫護團隊保持聯繫溝通,及時處理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以使治療順利進行,儘可能減少對生活質量的干擾。
癌症和治療可能影響營養狀況,應在醫生和/或營養師指導下,保證充足均衡的營養攝入,這也很重要。
不要忽視心理健康。癌症診斷和治療是巨大的心理衝擊,學會恰當尋求心理諮詢師、社工、支持團體的幫助,學習應對壓力和情緒的技巧。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需要專業干預。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在醫生許可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有助於緩解疲勞、改善情緒和維持身體機能,對治療的順利完成也很重要。
幾個提醒:
1、“概率”而非“絕對”
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癌“概率”,但並不是說就保證“絕對”不得癌。同樣,存在風險因素也不意味着“必然”得癌。癌症的發生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甚至還包含隨機因素。
2、理性看待年齡與癌症的關係
癌症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但任何年齡段都可能患癌。年輕人患癌更多與遺傳、特定環境暴露或罕見因素相關,而不能簡單歸因於“不健康習慣”。不必因年輕而忽視身體信號,也不必因個案而過度恐慌。
3、警惕虛假信息,不輕信傳言謠言
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是現代醫學對抗癌症的基石,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對聲稱能“治癒”癌症的所謂神奇療法/自然療法之類的要保持高度警惕。任何治療決策都應基於科學證據並與主管醫生充分討論,切勿因求醫心切而輕信非正規渠道的信息或療法,不輕信傳言謠言,以免耽誤正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