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街角修了15年傘,爲陌生人撐起1700多次晴天

來源: 更新:


讓路上沒帶傘的人不淋雨,

這事兒有意義!

哪怕只是用了一次,

幫人躲過一場雨,

就有價值了。


——第11195個天天正能量獲獎故事


秋日的清晨,浙江寧波北侖區新碶街道米蘭社區鴻翔錦園小區附近,67歲的李啓旺走向自己的修理鋪。修理鋪緊挨小區外圍牆,幾根舊鐵釘上掛着幾把雨傘,旁邊紅油漆噴寫的“愛心傘”招牌格外醒目。

這裏既是他靠手藝營生的小鋪,也是承載公益的固定站點——

15年裏,他修好1700多把或被丟棄或破損的傘,免費供路人取用,“讓路上沒帶傘的人不淋雨,這事兒有意義!”

李啓旺是河北保定人,2009年隨兒子來北侖後,就靠修傘修鞋的手藝在這兒安了身。

開修理鋪沒多久,他總見路人被突如其來的雨澆得手忙腳亂,可路邊、垃圾桶旁又常見被丟棄的舊傘。

“扔了多可惜,修修還能給大家用。”抱着這個想法,他開始撿舊傘、修舊傘,修好了就免費給路人用。“剛開始沒招牌,知道的人不多。後來我撿了塊塑料板,自己噴了‘愛心傘’三個字,當作招牌掛在這裏。”

李啓旺的“愛心傘鋪” 唐夢陽 攝

這份隨手公益,讓他獲得了“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溫暖。他最珍視的是一張路人留下的寫有“謝謝愛心傘”字樣的紙條,那是一對抱着孩子趕去醫院的夫妻匆忙取傘後留下的謝意。

“我家的儲藏室裏放着不少傘,那是‘庫存’。‘庫存’如果少了,我就有點焦慮。”李啓旺告訴記者,他的“庫存”常年保持在10把以上,最多時有40多把,“傘夠,我就有底氣,不怕雨天人家來取時沒傘。”

李啓旺維修破損的傘 唐夢陽 攝

這麼多傘,從何而來?

15年裏,收集舊傘的渠道有很多。他會廣而告之,請周邊的朋友、鄰居留意破損的傘,如果有了,就給他。

他更有“走到哪兒、撿到哪兒”的習慣。今年去龍門石窟旅遊時,當地突降大雨,遊客們紛紛買傘,可雨過天晴後,許多人又把傘丟棄了。見狀,他一口氣撿了11把,“負重”返程。

外出旅遊,撿傘的事兒並不少,不過“收穫”最豐的當屬這一次旅遊了。平日裏,他出門散步,也會留意路邊、垃圾桶是否有丟棄的傘,經常是空手出門,“滿載而歸”。

記者瞭解到,每一把舊傘到了李啓旺手裏,都會經過分類處理。能修的,他會拆洗傘面、更換彎掉的傘骨、縫補邊角破洞,裏裏外外擦得乾乾淨淨;實在修不好的,就拆成零件裝在盒子裏,下次其他傘缺配件時正好用上。

這些年,他還摸出了“愛心傘”的“運營門道”:頭天晚上要查天氣預報,次日若是雨天,就多掛幾把在牆上,晴天就留兩三把;每次出門或回家,會留心看一眼修理鋪裏的“愛心傘”還夠不夠,如果不夠,就及時“補貨”。

1700多把傘裏,他從不在乎路人是否會把傘歸還,在他看來,哪怕只是用了一次,幫人躲過一場雨,這事兒就有價值了。

李啓旺的善心善舉,其實早在老家就紮了根。早年在老家做副食品批發生意時,他每年中秋、春節都會給村裏的貧困家庭、烈士家屬送物資,一干就是五六年。“我小時候家裏貧困,受到過大家幫助。我有能力了,也想回饋社會。”

李啓旺就這樣一直守着他的修理鋪和“愛心傘”攤。他的心願很簡單:希望更多人把破損的傘送來,讓這份愛心一直延續下去。

他的修理鋪,是社區公益最生動的課堂。一把把“共享晴雨”,度量着城市的溫度,照亮了社區的歸途。

沒有宏大的敘事,不求任何回報,他讓“物盡其用”的美德生根發芽,讓“鄰里守望”的溫情在傘下流淌,悄然營造出一個互助、友善、充滿人情味的社區氛圍。

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寧波晚報爲李啓旺老人頒發小微公益行動者專項獎。

向他送上我們的一聲謝謝你!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甬派客戶端 記者 陳燁 通訊員 唐夢陽 周越

視頻剪輯周越 石奕懿

北侖區傳媒中心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