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舞蹈演員孟慶暘:惟有奮鬥纔是照亮我們的光
“無名無款,只此一卷;青綠千載,山河無垠。”在央視虎年春晚上,以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爲靈感創作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片段大放光彩,火遍大江南北,點燃了大衆心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領舞孟慶暘也因此火熱“出圈”。目前,《只此青綠》已在海內外巡演760餘場,還有很多熱情的觀衆“跨城追劇”“二刷三刷”。

在“新徵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孟慶暘身着一襲白色連衣裙,苗條的身姿和大方的談吐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分享了自己在藝術道路上的初心與熱愛。
作爲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的舞蹈演員,孟慶暘與舞蹈結緣20餘載。“在這一路上,我經常問自己,是舞蹈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舞蹈。漸漸地,我意識到,我與舞蹈是一場‘雙向奔赴’,每一方精彩的舞臺都見證着我成長,每一個鮮活的角色都給予了我力量。”見面會上,孟慶暘將自己對於舞蹈的思考娓娓道來。
在孟慶暘看來,中國民族舞蹈源遠流長,作品與角色的背後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以《只此青綠》爲例,想要將這個作品演繹好,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讀懂它背後的文化故事,讓舞蹈汲取古畫意蘊,讓古畫藉助舞蹈‘活’起來。在初排前,我們會翻閱大量宋代史料和書籍,閱讀相關詩詞,觀看當時的人物畫像,瞭解當時社會的審美意境和人物特徵,這樣才能塑造好、融入角色。只有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度解讀,人物才能在我們身上‘重生’。這個過程非常有趣。”孟慶暘對中國旅遊報社記者說。

孟慶暘坦言,通過肢體語言表現中國山水畫的氣韻並不容易,需要一點點去體悟和練習。“比如在劇中,‘青綠腰’這個動作,需要肢體形成幾何狀,腰部慢慢向後傾斜至90度。剛開始練習這個動作的時候,還是很喫力的。於是,我就用業餘時間進行腰部、腹部肌肉能力素質訓練,最終達到舞臺上的效果。這一切的付出,都是爲了實現我們心中那份純粹的藝術追求——通過用最本真的藝術表達方式,讓中國傳統文化、山水在舞臺上‘活’起來。導演也會用大量有韻律的詩詞引導我們,讓我們儘快與角色‘相融’。”
“其實不只是《只此青綠》,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大量汲取歷史、文學和生活中的‘養分’。每次到外地巡演,我都會和同事結伴走走逛逛,瞭解當地的文化、歷史,看看那裏的古村和山水。每一座城市帶給我們的文化感受都是不一樣的。當我站在舞臺上,那一束冷光打在身上的時候,我可能會突然想起在某個城市看到過的景象,而這種景象恰巧在當下給予我一種藝術表演力。不同地方的歷史印記、文化符號乃至城市風貌,都賦予了我很大能量,對於塑造藝術角色很有助益。”孟慶暘說。

作爲演員,孟慶暘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細節和美好,從而反哺自己的作品。“我記得到達蘇州同裏古鎮那天正趕上日落,金色的餘暉映射在湖面上,那一瞬間彷彿時間停止了,好像只有我一個人面對這份寧靜與美好。我還記得去濟南千佛山觀音園的那個早晨,當時遊客很少,我仰望着觀音菩薩的塑像,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這也爲我演出《天下大足》作品提供了靈感。可以說,一次日落、一陣吹動樹枝的風,都會成爲我們藝術創作的靈感、成爲藝術材料,深化我們對於角色的感知。”
最讓孟慶暘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與觀衆的共鳴。“很多觀衆看完演出後會給我們寫劇評,比如看過《只此青綠》,大家能感受到《千里江山圖》的文化底蘊與魅力。我們發現觀衆不僅看懂了,還有更多人對傳統文化有了更大的興趣,有的去故宮打卡,有的走入山水之中找尋那份悠遠的意境。這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幸福和感動。”
如今,孟慶暘所在劇組即將開啓新的征程。他們正爲北美巡演緊鑼密鼓地準備着——7月17日至8月10日,《只此青綠》計劃在溫哥華、西雅圖、洛杉磯、休斯頓上演,將跨越千年的東方美學盛宴向世界鋪展。
“在藝術從業者的生涯中,我想惟有奮鬥纔是照亮我們的光。想要跳好一支舞蹈容易,但是要將每一支舞蹈、每一次演出都呈現好,需要演員有堅強的信念感,而那份信念感就來源於我們對於文化藝術的不斷追求,將‘小我’融入文藝事業中的‘大我’,也希望我們帶着那一顆赤子之心,爲文藝事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見面會的最後孟慶暘這段動情的話,既是寫照,也是心願,更是未來奮鬥成長的決心。(作者:中國旅遊報記者 唐伯儂;編輯: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