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好中國—東盟“常來常往”人才橋
中國與東盟是命運與共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在常來常往中,中國和東盟各國共同致力於創新旅遊新業態、延伸旅遊產業鏈、發掘旅遊新動能、助力文旅融合發展,勾勒出一幅幅文明交流互鑑的美麗畫卷。
今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如何進一步深化旅遊合作,搭建文明交流互鑑新路徑?中國—東盟中心、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近日在海口舉辦2025年東盟旅遊從業人員中文語言與能力建設培訓班,爲深化區域旅遊合作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推動構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培訓現場 中國—東盟中心 供圖
豐富專業知識儲備
中國與東盟國家互爲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和客源市場。隨着遊客的友好往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不斷增進了解,山水相連的傳統情誼持續深化,旅遊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成爲打通跨境服務的關鍵。本次培訓吸引了來自東盟各成員國和東盟祕書處的近1200名代表線上線下參加,直觀顯示出中國與東盟國家旅遊交流合作的蓬勃需求。
“此次培訓將幫助東盟旅遊從業者掌握實用的漢語技能和專業知識,以便更好服務中國遊客,推動區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東盟中心祕書長史忠俊介紹,近年來,中國—東盟中心積極開展旅遊業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針對東盟國家需求舉辦旅遊從業能力建設培訓班和旅遊從業者交流考察等活動,成果豐碩,受到東盟國家旅遊業界的廣泛好評。
當前,中國遊客出境遊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更加註重旅遊品質和出遊體驗。培訓期間,授課專家聚焦中文導遊語言與中國遊客需求等主題,以“國際視野下的中國人形象”破題,引導東盟旅遊從業者挖掘跨文化溝通的情感支點。聚焦銀髮族、Z世代、親子家庭三大中國出境遊羣體,提出“國際標準+中國特色”的差異化服務策略。此外,專家建議東盟旅遊從業者主動革新,在產品層面,需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在服務層面,要強化中文講解團隊建設,推動區域旅遊業向專業化、精品化方向邁進。
當中國遊客在東盟國家聽到流暢的中文導覽,當東盟國家旅行社精準對接中國銀髮、親子等客羣需求……這場涵蓋中文運用、中國遊客偏好、文旅項目運營等課程的系統性培訓,恰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東盟國家旅遊服務提質升級的實踐通道。
在柬埔寨旅遊部產業管理司副司長恆斯洛看來,中國旅遊市場是拉動全球旅遊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國旅遊市場正經歷顯著的結構性增長與轉型。對旅遊從業者而言,提升跨文化溝通技巧和精細化服務能力、深化對中國旅遊市場的系統性認知尤爲關鍵。此次培訓不僅幫助東盟旅遊從業者精準把握中國遊客的消費心理特徵,還通過與中國旅遊企業的實地交流,爲東盟各國精準對接中國旅遊市場需求、優化旅遊服務體系提供了重要參考。
拓寬產業發展視野
作爲我國距離東南亞最近的省份之一,海南天然具備與東盟國家深化區域合作的優勢,“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等自貿港政策,不僅便利了貿易往來,更爲文旅合作搭建了廣闊舞臺。
在此次培訓中,東盟國家旅遊從業者通過實地考察、與海南當地旅遊從業者交流,沉浸式體驗中國在智慧旅遊、文旅融合、康養旅遊等領域的創新實踐。這種零距離的交流,不僅讓東盟旅遊從業者直觀感受到中國旅遊業發展的蓬勃活力,更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產品開發、服務標準共建等方面的合作搭建起互學互鑑的橋樑。
沉浸式體驗書法、中醫拔罐等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康養項目,全方位感受“醫療+旅遊+康養”的融合魅力……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東盟旅遊從業人員深入考察當地康養旅遊產業發展現狀,學習打造高端康養服務體系的經驗。
“免籤政策爲東盟遊客赴瓊旅遊提供了極大便利。”中國—東盟中心教育文化旅遊部主任賀迪在親身體驗傳統中醫按摩和拔火罐後讚歎不已。“樂城的康養旅遊模式極具啓發性,值得學習借鑑。未來,我們將通過搭建交流平臺、共享發展經驗等方式,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康養旅遊、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務實合作,助力區域旅遊產業協同發展。”
印度尼西亞旅遊部旅遊國際推廣司官員卡雷爾杜薩加斯對海口騎樓老街、海口國際免稅城的文商旅融合以及博鰲樂城“醫療+旅遊”等發展模式印象深刻,希望引入本國。“印尼雖有類似海南灣灘、海濱步道的自然景觀,但缺乏系統性規劃,可借鑑中國經驗加強資源整合,開發海島聯動產品,吸引國際遊客。”
凝聚區域合作共識
當前,中國和東盟國家積極推動區域旅遊業復甦和可持續發展,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放寬簽證政策、促進旅行便利化,利好消息頻傳。
以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爲契機,東盟國家如何進一步開拓中國旅遊市場,促進中國—東盟區域旅遊業蓬勃發展?授課專家提出建議:中國遊客偏愛“說走就走”的旅行,簡化簽證流程、方便中國遊客出入境是關鍵;中國遊客對科技依賴較強,須提供便利化的數字化服務和支付服務,強化文化適配與中文服務;休閒度假產品體驗是中國遊客出境旅遊的重要選擇,須結合中國遊客的偏好(如放鬆身心、家庭友好、社交分享)和東盟國家的自然文化優勢,開發體驗感強、性價比高的差異化度假產品……
老撾新聞文化與旅遊部技術官員維拉坎·賽薩納對此次培訓感受頗深:“我們在培訓中發現,老撾和中國的文化差異確實會影響遊客體驗。現在我們深入瞭解了中國遊客的偏好,比如注重文化解讀的場景化體驗、互動性強的民俗活動。我們打算返回後在景區增設中文標識和文化展板,同時借鑑中國5A級景區分級管理體系,推動老撾旅遊景區規範化建設。”他向記者介紹,當前,中國位列老撾入境客源國第三位,僅次於泰國、越南,中國遊客消費能力也較強。隨着中老鐵路開通,跨境旅遊交通瓶頸被打破,老撾政府與旅行商正加大推廣力度,讓中國遊客在老撾獲得更優質的旅遊體驗。
“海南的濱海風光如詩如畫,多元文化魅力無窮,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海南與東南亞地區文化的緊密聯結。這裏充滿吸引力,我們計劃將海南線路與印尼旅遊產品巧妙串聯,讓熱帶海島的旅遊資源聯動起來,相信會受到遊客的熱烈歡迎。”卡雷爾杜薩加斯說。
朋友越走越近,鄰居越走越親。人才賦能下,更密切的往來、更深入的交流、更廣泛的合作,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旅遊發展新圖景讓人充滿期待。“中國將同東盟國家一道,踐行親誠惠容理念,深化利益融合,共享發展機遇,掀起人文交流熱潮,推動構建更爲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爲地區和平與繁榮作出新的貢獻。”史忠俊表示。(作者:中國旅遊報記者 範朝慧;編輯:楊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