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俄國給中國提了個醒:若美介入臺海,用高超彈摧毀美西太基地
俄烏戰爭和以伊衝突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借鑑。在這兩場戰爭中,美國武器系統的成色以及弱點被充分試探出來。這些衝突不僅暴露了美國防空導彈系統的侷限性,還突顯了現代戰爭中導彈飽和攻擊的戰略價值。

這也提醒我們,若美軍介入臺海衝突,我們應第一時間用高超音速導彈摧毀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基地。
第一節:以伊12日戰爭證明美國防空系統的脆弱
以伊12日戰爭充分證明,美國吹噓的薩德、愛國者導彈系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伊朗使用極其落後的導彈都能做到突防。
這場衝突從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先發打擊開始,到6月24日停火結束,僅持續12天,卻讓世界看到了美國防空系統的真實成色。
伊朗的導彈攻勢以飽和方式展開,總共發射約530枚各類導彈,包括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這些導彈雖技術相對落後,但數量龐大,成功突破了美以聯軍的防空網,造成以色列境內36次直接打擊,並導致至少28人死亡。
根據以色列《國土報》的報道,美軍僅在“薩德”反導系統上就發射了93枚攔截彈,相當於其全球庫存的15%-20%。
以單枚“薩德”攔截彈採購價約1200萬-1500萬美元計算,12天內美軍在這一系統上的支出高達12億美元,平均每天“燒掉”1億美元。
這還只是“薩德”一種系統的消耗。如果加上“愛國者-3”和美國海軍的“標準”系列導彈,美軍的總支出可能超過15億美元。
衝突期間,伊朗發動了42次導彈攻擊,美以聯軍發射了約195枚攔截彈,包括以色列的“箭-2”和“箭-3”。

以色列國防軍聲稱攔截成功率爲86%,但這一數據備受質疑。報告顯示,36枚導彈擊中稠密人口區,222枚被攔截,而剩餘272枚“落在開闊地帶”。
然而,以僅195枚攔截彈如何“成功攔截”222枚?這明顯存在水分,更多是宣傳需要而非實戰成績。
更令人震驚的是,“薩德”系統的庫存本就有限。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年產“薩德”攔截彈僅36-48枚,考慮到供應鏈瓶頸和多型號導彈競爭,實際產量可能更低。諾斯羅普·格魯曼提供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年產量僅40-50臺,紅外導引頭的合格率不足70%。
2023-2025年,美軍每年補充的“薩德”彈藥不足20枚,這次衝突幾乎耗盡了2-3年的產能。也就是說,現代戰爭中,矛遠遠大於盾,只要利用飽和攻擊,美國防空系統就會像一張破布般被戳破,正所謂“防空防空,十防九空”。

伊朗的成功突防證明,即使使用相對落後的導彈,通過數量優勢和戰術協調,也能壓垮先進防空系統。這爲臺海衝突提供了直接啓示:中國的導彈在技術上更先進,飽和攻擊的效果將更爲顯著。
美軍在衝突中被迫出動隱形轟炸機干預,暴露了其防禦體系的極限。如果類似場景發生在臺海,美國的薩德和愛國者系統將同樣無法承受中國導彈的飽和打擊。
這場戰爭還揭示了美國軍工產能的瓶頸,庫存補充緩慢,無法應對高強度衝突。對於中國而言,這意味着在開戰初期,通過高密度導彈攻擊,能快速瓦解美軍防禦,獲得戰略優勢。
以伊戰爭的教訓強調,防禦系統的成本高昂而效果有限,進攻方通過飽和戰術能輕鬆突破。這也說明,美國的“盾”在面對大量“矛”時,終究難以招架。
第二節:俄烏戰爭證明導彈飽和攻擊的必要性
俄烏戰爭的經驗教訓也證明,一開始集中使用導彈的必要性。自俄烏開戰之初,俄羅斯便向烏克蘭的基輔、哈爾科夫、敖德薩等城市發射數千枚各類導彈。
僅在開戰後的第一天,就發射30枚3M14巡航彈以及若干“伊斯坎德爾”高超音速導彈。一線作戰部隊甚至動用伊斯坎德爾導彈攻擊基輔防禦圈的烏軍自行火炮。

然而事實證明,這些導彈甚至連癱瘓烏軍都做不到。相反,烏軍頂着導彈的狂轟濫炸,有條不紊地穩住了陣腳,保住了基輔和哈爾科夫。
西方軍界一度認爲,俄羅斯“伊斯坎德爾”導彈足以在第一時間癱瘓北約的所有機場。然而在基輔戰役中,俄軍耗光了幾乎所有的“伊斯坎德爾”,卻依然不能粉碎烏軍的抵抗。
而這不過是俄軍“洗地”戰術失敗的一個縮影。從開戰之初到現在,俄軍已經發射了一萬多枚各類導彈。但對於整體戰局來說這些導彈不過猶如將一把糖灑進了大海,連一點水花都看不到。
照說俄羅斯打出的導彈也不少,爲什麼沒有取得效果?這是因爲俄羅斯用的是“添油戰術”,將導彈當做普通炸彈使用,沒有第一時間攻擊北約基地以及西方援烏的節點。
俄羅斯的導彈庫存雖龐大,但初期分散使用,導致無法集中火力摧毀烏克蘭的關鍵基礎設施,如指揮中心、機場和防空系統。

根據公開報告,俄羅斯在2022年開戰前擁有約2000枚伊斯坎德爾導彈,但初期僅零星發射,未形成飽和效應。這讓烏克蘭有時間接收西方援助,如美國的海馬斯火箭炮和愛國者防空系統,迅速重建防禦。
正是這種謹慎和猶豫,導致俄羅斯的導彈攻擊雷聲大雨點小,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如果俄羅斯利用導彈和無人機進行飽和攻擊,戰局早就不是這樣。
從今年6月開始,俄羅斯似乎學會了如何使用導彈,不斷集中導彈和無人機,對基輔、哈爾科夫等城市發動飽和式攻擊,迅速耗光了烏克蘭的愛國者導彈,讓烏克蘭陷入絕對下風。
這一轉變證明,導彈的集中使用能改變戰局,耗盡敵方防空資源。俄羅斯後期針對烏克蘭電網和港口的密集打擊,摧毀了超過70%的電力設施,導致烏克蘭經濟損失數百億美元。這顯示飽和攻擊在削弱敵方後勤方面的威力。

對於臺海,這意味着中國應在開戰初期集中高超導彈,針對美軍基地進行飽和打擊,避免俄羅斯初期錯誤。俄烏戰爭還顯示,西方援軍湧入會延長衝突,因此速戰速決至關重要。
中國擁有更先進的導彈體系,能更有效地實施這一戰術。俄羅斯後期的調整也爲中國提供了正面借鑑:集中火力於關鍵節點,能迅速逆轉劣勢。
此外,俄烏戰爭暴露了俄羅斯導彈精度和情報系統的不足,中國在這些方面已領先,通過衛星和無人機實時偵察,能確保打擊精確性,避免浪費資源。
總體而言,俄烏經驗強調,開戰初期導彈的飽和使用是扭轉戰局的關鍵,如果初期猶豫,將付出高昂代價。
第三節:借鑑經驗,臺海應先發制人摧毀美軍基地
伊以衝突和俄烏衝突的經驗充分證明,美國自吹自擂的導彈防禦系統完全是紙老虎。若美國武力干涉臺海衝突,中國理應第一時間摧毀其位於西太平洋的軍事基地。
相比俄羅斯和伊朗的導彈,中國的東風系列打的更準,速度更快,更有獨一無二的黑障技術,能夠進行多次變軌。

除了強大的威力外,中國還有強大的工業能力,能比美國低得多的成本製造超高音速導彈。可以迅速耗盡美國的資源,使美國在西太基地的天空成爲不設防之區域。
中國火箭軍裝備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速度超過5馬赫,射程達2500公里,能輕鬆覆蓋日本和韓國美軍基地,如嘉手納空軍基地和烏山空軍基地。
這些導彈採用滑翔彈頭設計,利用黑障效應干擾雷達探測,並支持末端機動變軌,突破美國薩德和愛國者系統的攔截概率極高。根據美國國防部2024年中國軍力報告,中國導彈精度已達10米以內,遠超伊朗或俄羅斯的水平。
美國在西太平洋部署了約85個基地,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和關島。其中,日本嘉手納基地部署F-35戰機,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駐紮B-52轟炸機。這些基地雖裝備先進,但固定位置易成目標,且防空系統依賴有限庫存的攔截彈。

如果我軍不第一時間對美國西太基地發動攻擊,後果可能是嚴重的。事實證明,美國的空軍力量以及全球部署能力不容小覷。如果讓美國海軍、空軍從容出動,將給我們造成很大麻煩。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航母打擊羣,從橫須賀基地出動,僅需幾天就能抵達臺海,其所搭載的F-35、F/A-18戰機和E-2預警機,將爲臺灣當局以及美日聯軍提供強有力的支援。
因此我們應該對美國海軍、空軍基地發動飽和式攻擊,摧毀美國關鍵設施以及裝備,然後迅速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
如果我們不打第一槍,可能就打不出第一槍。因此我們應該搶先手。從以伊和俄烏經驗看,先發制人,後發者制於人。只要能第一時間癱瘓美軍的基地,有助於我們在短時間內解決臺灣問題,逼迫美國承認既定事實,免得陷入像俄烏那樣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