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中國的俄羅斯族人:長相已經非常漢化,對國家有強烈認同感

來源: 更新: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人民,十分重視血緣關係,大家常說一句話:同根同源,血脈相連。

但受儒家文化影響,在信奉血緣的同時,我國重視“中庸之道”。

這使得中華民族成爲一個十分包容的大家庭,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來自何地都可以找到歸屬感,成爲家庭中的一份子。

今天要說的俄羅斯族,其爲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最早爲俄羅斯人躲避戰火逃至中國境內。

但如今,他們說方言、使用漢字,長相也已十分漢化。

在中國,他們找到了民族認同感,與自己的家。

民族融合的開始

在我國黑龍江地區與內蒙古自治區的額爾古納市,生活着這樣一個特別的少數民族——俄羅斯族。

他們無論男女老少,在長相上都有着強烈的個人特色,通常可通過深邃的眉眼、較淺的髮色與高挺的鼻樑去分辨。

但與此同時,他們身上也流着中國人的血,五官趨於平整,擁有健康的小麥色皮膚等等,在外型上已十分漢化。

因此,只要一看到俄羅斯族的百姓,你就能知道,他們是俄羅斯人與中國人結合後誕生的混血兒。

那麼,這場奇妙的民族融合,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呢?

時間最早可以追溯至我國封建王朝時期的順治年間,也就是1644年。

當時與我國相鄰的俄國正處在沙皇統治時期,百姓生活水深火熱,甚至可以用“糟糕”去形容。

沙皇統治下的俄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農民階級沒有任何的話語權,封建農奴制讓他們必須承擔着不公平的重稅。

農奴制與拉丁美洲的黑奴制度相似,農奴主可隨意處決自己的奴隸,也可以將他們“上市交易”。

完全的物化讓農民成爲了待價而沽的商品。

壓迫到了一定程度,讓俄國不少子民都難以忍受。

於是在1644年,最早的一批俄國士兵逃向中國,開了民族遷移的先河。

這一批俄國士兵不僅沒有被遣返,並且還被清政府接納,納入八旗統一管理。

這就讓很多在俄國境內生活不下去的俄國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於是,在18世紀前後,大量俄國人開始湧入我國邊境,這些人中有走投無路的逃兵、有渴望新生的農民,也有傳道士。

而除了主動逃亡中國的俄國人外,也有被動遷徙的。

19世紀初,一場鴉片戰爭,讓俄國也想從中國身上分得一塊蛋糕,因此不斷蠶食我國邊境地區,在新疆強行打開了貿易的口子。

大量的俄國商人、手工業從業者湧入新疆,至此俄國人徹底擁有了在中國紮根繁衍的生命力,俄族開始初具雛形。

血脈傳承的發展

除了羣居在新疆的俄國人外,當時的內蒙也生活着一大批的俄國人。

他們在我國的邊境地區紮根生活,學習生存技巧,並且將俄國的貿易鏈與先進的手工技術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發展與經濟循環。

此外,俄國人思想開放,他們迅速接受和適應了新的環境,與當地的中國人通婚、生子,誕生了我國第一批的俄族同胞。

可以說,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部分俄國人已經漢化,並且將中國視爲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但需要注意的是,沙皇俄國倒臺,蘇聯成立後,這一批俄國人中的大部分曾被遣返回自己的故土。

統計數據顯示,自1932年至1957年的20餘年間,蘇聯萬名華僑曾被強行遣返回國。

而擁有俄國國籍的俄羅斯人也因此重新回到蘇聯境內,一時間人口波動頻繁。

但這個波動,並不意味着是個壞消息。

華僑帶回了自己的俄羅斯妻子——他們也在蘇聯與當地人通婚成家,蘇聯也成爲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在陰差陽錯的巧合之下,這一批華僑家庭與餘下的俄國人成爲了俄羅斯族的祖先。

他們學習漢語言文化,開始講漢語、用漢字,徹底成爲了我國的一份子,而國家也開始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新中國成立前,他們沒有自己的名字,只是籠統的“歸化族”,頗有古時東南亞小國投奔大唐,以求庇護的意味。

但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專門針對少數民族的統計,俄羅斯族也被納入其中,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名字“俄羅斯族”。

這個名字意義非凡,它不是簡單的統稱,而意味着俄羅斯族同樣屬於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我們身上流着一樣的血,我們是一樣的人。

事實,本就如此。

求同存異,習俗保留

在新中國成立前乃至初期,新疆受不法分子操控,內亂不斷。

爲保衛家園,不少的百姓自願感應政府號召,成立軍隊守衛新疆。

其中,就包括了俄羅斯族的士兵。

他們早已將中國當做了自己的家,爲了家的完整,他們也曾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捍衛了我國的領土主權。

而俄羅斯族不愧是天生的“戰鬥民族”,加入軍隊的士兵當中,有些成爲了指揮員,有些則成了軍官,更有領導階級,爲戰鬥提供戰略意見。

也因他們的貢獻,新疆得以有今天的和平與繁榮。

憶古,最重要的是思今。

如今的俄羅斯族雖在飲食習慣、外貌等方面都已完全漢化,但其實也有着不同之處。

例如在習俗禁忌上,他們就保留着俄羅斯人的傳統。

俄羅斯族與俄羅斯人相同,一樣忌諱“13”這個數字,無論是準備菜餚還是請客,都不會準備13道菜或者請13個人,喜事也不能選擇13號。

此外,俄羅斯族重視家庭,這一點也與俄羅斯人一致。

婦女在俄羅斯族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不能問婦女的年齡,不能不尊重婦女。

此外,在家居裝潢上,他們的家裝風格也保留了曾經在俄國生活時的“小鎮田園風”。

多采用明亮的橙黃、湛藍、鮮綠等暖色調,偏愛花卉與帶有民族色彩的傢俱,只要進到俄羅斯人的家你就能感受到別有的溫馨。

更重要的是,爲去除體味,俄羅斯人熱愛洗澡這件事。

現在在俄羅斯族羣居的地方,你還能看到他們特別建造的“桑拿屋”,外型與普通的鄉村平房並無不同,內裏卻是別有洞天。

這些不同之處,成爲了他們特有的民族特色,也成爲了他們追根溯源時最好的見證。

民族融合,並不意味着完全擯棄過去。

恰恰相反,唯有記住自己來時的路,才能前往更遠的將來,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文獻:

當中國俄羅斯族成爲俄羅斯華人——基於跨國經營羣體主體性的分析,孫曉晨,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5-01-15,期刊

中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額爾古納恩和,李洋、周晨毅,生態文明世界,2023-10-15,特色期刊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踐與經驗——基於內蒙古恩和俄羅斯族民族鄉的個案研究,祁進玉、王春豔,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3-07-15,期刊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