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森早年“傑作”,柏威夏寺如何成爲柬泰之間的核心矛盾?
對於洪森而言,背刺佩通坦,雖然是在電詐利益受到威脅時的合理反應,不過柬泰之間若是風平浪靜,洪森就算再想搞事情,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事實上,本輪柬泰衝突的開端,是泰國軍方在邊境線附近打死了一名柬埔寨士兵,刺激泰國軍方開火的原因,是圍繞柏威夏寺的歷史爛賬
柏威夏寺,僅僅只是柬泰邊境羣山之間的一個寺廟遺蹟,其周圍有爭議的土地,也不過數平方公里大小
但對於如今的柬泰兩國而言,這個在地圖上微乎其微的小點,已經成了事關兩國尊嚴的核心問題
柏威夏寺問題之所以越滾越大,其根本原因在於,這種糅合了領土與文化衝突的爆點,對於試圖刺激民族主義的任何勢力而言,都是一個絕佳的戰略抓手
柬埔寨前總理洪森在這一問題中扮演的,就是踩油門的那個人

柏威夏寺
如同日韓之間的獨島、印巴之間的克什米爾類似,柏威夏寺在過去是柬埔寨與泰國之間的一筆爛賬
簡單介紹一下柏威夏寺,這所寺廟是高棉帝國在鼎盛時期,修建的一座重要印度教寺廟
它坐落於扁擔山脈的懸崖之巔,地理位置險要,建築極其宏偉,從文化和歷史歸屬上看,是高棉文明的最高傑作之一
劃重點,第一,柏威夏寺是高棉帝國的傑作,高棉帝國又是今日柬埔寨的直系祖先,第二,柏威夏寺地理位置險要,與外界溝通極不方便,只能從今日泰國一邊邊境進入
這座寺廟在高棉帝國時代,是重要的祭祀場所,隨着高棉帝國的衰落與暹羅的擴張,包含寺廟在內的大片山地又成了暹羅的領土
而在法國殖民者進入東南亞,並控制了越南與柬埔寨之後,暹羅成爲他們下一個殖民方向

爲了保證雙方之間的和平,法國與暹羅在1904年和1907年兩次簽訂邊境條約,約定他們在扁擔山脈的邊界應以分水嶺原則爲準
按照這一原則,柏威夏寺恰好被劃入暹羅境內,可是因柏威夏寺地形險要,暹羅在當時沒有勘探地形的能力
這給了法國做手腳的機會,當時負責勘測的地理學家故意在地圖上動手腳,他們在其他地方都遵守約定,唯獨在柏威夏寺上改動了一下地圖
將這座具有潛在文化價值的寺廟遺蹟,劃分給了法屬高棉,泰國人因爲對這座印度教遺蹟不感興趣
起初完全沒有發覺法國給了一份錯誤的地圖,直到三十年後的1935年,泰國重新進行邊界勘探時才發現了這個問題
然而對面的法國人,早就在這裏駐紮了士兵,懾於法國的武力,泰國在發現問題之後也不敢聲張,直到法國殖民者因法越戰爭失敗而不得不撤出東南亞時
泰國才偷偷派兵佔領了這座寺廟,然而當剛獨立的柬埔寨發覺此事之後,直接跳出來指責泰國在侵佔他們的領土,這一鬧,讓本來不應有爭議的寺廟,瞬間成爲了兩國關係中間繞不過去的矛盾
不公判決
實際上泰國在當年的不作爲,是一件情有可原的事情,因爲地形限制,精確的勘界標定工作,到今天也仍未完成

因此在五十年代,柬埔寨也不知道泰國與柬埔寨邊境具體到每一米上應該如何劃界
只知道法國人給的地圖當中,柏威夏寺理應是柬埔寨的財產,因此在泰國出兵控制柏威夏寺之後,柬埔寨四處聲張泰國侵犯了他們的主權
而泰國也感覺很委屈,他們表示法國人的地圖是錯誤的,是不符合泰國與法國之間的歷史條約的,泰國在之前沒有主張主權是爲避免與法國產生衝突,法國人走了,那寺廟自然應該由泰國控制
站在泰國的角度看,這個邏輯完整且合理,然而國際關係的邏輯與人際關係完全不同
柬埔寨一方在這時拋出了一個論點,條約是1904年籤的,你泰國當年沒反對,就是默許了地圖內容,整整五十年你們都沒向法國人提出異議
如今柬埔寨獨立了,泰國卻跳出來發難,是典型的欺軟怕硬行爲,柬埔寨的邏輯雖然是在讓泰國爲法國的惡意買單
但在國際關係角度還真能站得住腳,於是在1959年,柬埔寨一方率先將該爭端提交到海牙國際法院

柬埔寨深知兩國之間的詳細的邊境勘測並未完成,因此他們很聰明地只提出了兩點訴求
第一,引用法國人的地圖,要求這座與柬埔寨文化有直接關係的寺廟,理應歸柬埔寨人所有,第二,出於和平角度考慮,泰國必須從寺廟區域撤軍
經過三年的審理之後,海牙國際法院於1962年作出判決,寺廟歸柬埔寨所有,泰國必須立即撤軍
至於寺廟周邊的領土,則由柬泰雙方政府在日後的勘探中再進行劃分
海牙國際法庭做出這個判決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殖民者需要爲自己的錯誤買單,那麼整個歐洲都要被殖民債務壓死
西方世界當然不會承認自己在過去犯下的錯誤,因此寺廟必須由柬埔寨所有
判決一出,泰國舉國譁然,對於他們而言,這不僅是一個外交失敗,同時也對泰國的民族情感造成了直接且巨大的傷害
然而弱國無外交,當時的泰國是東南亞條約組織 的核心成員,是美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和反共前哨

這一事實,造成泰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嚴重依賴美國的援助和保護,而美國又是西方秩序的締造者與維護者
在柬埔寨內戰爆發之前,柬埔寨是一個需要美國爭取的中立國家,海牙國際法庭的判決依據,又是美國需要維護的國際秩序
因此美國不僅沒有站在泰國的一邊,反而暗中威脅泰國接受國際法院的裁決,迫於無奈,泰國暫時接受判決
不過泰國也並非全無收穫,我在一開始劃過重點,柏威夏寺地形險要,只能從泰國的一方進入
於是在海牙做出判決之後,柬埔寨僅僅在寺廟區派駐了一些警察宣誓主權,泰國則在周圍修建了國家公園與售票口
所有想進入柬埔寨柏威夏寺的遊客,都必須先買泰國的門票,再在寺廟核心區域付給柬埔寨警察一點好處
這種利益共享的模式讓柬泰雙方平安無事了將近半個世紀,但維持這種利益共享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於柬埔寨混亂的國內狀況與泰國相對強大的地位

隨着洪森在本世紀初,徹底鞏固了自己在柬埔寨的地位,他開始動起獨吞寺廟收益的心思了
做局
2006年,泰國他信政府因軍事政變倒臺,泰國隨即陷入混亂,洪森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他獨吞寺廟收益的好機會
於是他一方面打煙霧彈,向流亡在外的他信釋放善意,另一方面,則直接以唯一所有者的身份,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
因爲申遺的主體只能有一個國家,此舉相當於在向泰國聲明,柏威夏寺甚至包括柏威夏寺周邊土地都是柬埔寨所有
因此柬埔寨的行爲激化了泰國國內的民族主義,然而這股浪潮不僅沒有吞噬柬埔寨,反而在當時混亂的環境中加劇了泰國內部的撕裂
2007年底泰國大選,自稱爲他信代言人的沙馬成功獲勝,並在次年年初組閣,因爲當時反對柬埔寨申遺的,大多爲軍方控制的民族主義勢力
同時他信與洪森之間又有良好的私人關係,沙馬出於改善雙邊關係的目的,在2008年5月的《泰柬聯合公報》中,宣佈有條件支持柬埔寨將柏威夏寺本身,註冊爲世界遺產

沙馬的算盤是大事化小,在後續的談判中找回場子,但洪森根本就沒給他這個機會,公報發表後一個月
柬埔寨就火速走完了申遺流程,而柬埔寨申遺成功的消息,徹底引爆了泰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三個月後,沙馬就在一片罵聲中被趕下了臺
可是錯已鑄成,爲了給沙馬政府擦屁股,再次掌權的泰國軍方,不得不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他們關閉了通往柏威夏寺的邊境口岸,遊客無法再從泰國一側進入,而柬埔寨爲了恢復旅遊收益,在險峻的懸崖一側,硬是開鑿出一條現代化的公路
但是衝突導致的地區安全局勢惡化,讓柏威夏寺的旅遊收益再也不復往昔,柬埔寨一方始終無法收回修建公路的投資
泰國一方因關閉了進山道路,直接失去了該區域全部的旅遊收益
可是洪森在2010年後延續着咄咄逼人的態度,2013年已經偏袒柬埔寨一次的海牙國際法院,再次拉了偏架

這一次柬埔寨不光擁有寺廟主權,包括柏威夏寺在內的整個海角區域,都成了柬埔寨的主權領土
對於洪森而言,柏威夏寺已經成爲了他討好柬埔寨民族主義者的核心資產,而在泰國看來,這個本微不足道的寺廟,也已經成爲泰國數次屈服於弱小的敵人的恥辱
人爲製造的仇恨,最終成爲了兩國民族主義者的爭奪焦點,也正因爲如此,佩通坦的一個無心之失,最終讓她不得不面對民族主義的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