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擊敗烏克蘭後,可能有5個國家要滅亡,其中2個將“烏克蘭化”

來源: 更新:

俄烏戰爭作爲21世紀規模最大的衝突之一,以其慘烈的傷亡、持久的戰事和高技術含量,深刻改變了歐洲地緣政治格局。如果俄羅斯最終擊敗烏克蘭,普京的帝國復興之路會否止步?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憑藉對帝國的執念和擴張的歷史慣性,俄羅斯可能將矛頭指向周邊國家。本文分析俄羅斯擊敗烏克蘭後的潛在地緣後果,指出五個國家可能面臨危機。

一、俄烏戰爭的深層動機:帝國復興與斯拉夫統合

俄烏戰爭的規模與影響在21世紀無出其右。據聯合國2024年數據,衝突已造成超過50萬軍民傷亡,直接經濟損失超1萬億美元。戰爭採用的無人機、精確制導武器、電子戰系統等高技術裝備,使其技術含量超越傳統戰爭。俄軍通過“結硬寨、打呆仗”的消耗戰,逐步蠶食烏克蘭東部,展現了持久作戰的決心。

普京發動戰爭的動機,根植於俄羅斯對帝國榮光的執念。2005年,普京在聯邦會議演講中稱蘇聯解體爲“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指出解體使“數千萬俄羅斯人一夜之間身處外國”。

2021年,他在《俄羅斯歷史統一性》一文中進一步闡述,烏克蘭、白俄羅斯與俄羅斯同屬“歷史民族”,蘇聯將克里米亞等地區劃歸烏克蘭是“人爲錯誤”。普京的戰略目標不僅是擊敗烏克蘭,而是通過戰爭糾正歷史,將烏克蘭重新納入斯拉夫大家庭。

白俄羅斯已通過1999年《俄白聯盟國家條約》與俄羅斯深度一體化,經濟、軍事、外交幾乎完全依附莫斯科。烏克蘭作爲“斯拉夫三兄弟”中缺失的一環,成爲普京的首要目標。

烏克蘭擁有4000萬人口、豐富黑土農業資源和發達工業基礎,若被俄羅斯吞併,將極大增強俄綜合國力。烏克蘭2023年糧食產量達7500萬噸,佔全球糧食出口的10%。若與俄羅斯農業結合,其規模可媲美美國。此外,烏克蘭的軍工產業(如安東諾夫飛機制造廠)可彌補俄羅斯工業短板。

一旦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實現統合,俄羅斯人口將增至2.2億,國土面積達1900萬平方公里,恢復蘇聯80%的實力。統一的斯拉夫國家將重新整合蘇聯解體後分裂的產業鏈,重塑能源、軍工、農業的全球競爭力。普京的“帝國夢”不僅關乎烏克蘭,更旨在恢復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然而,擊敗烏克蘭後,俄羅斯會否止步?歷史與地緣邏輯給出了否定答案。

二、俄羅斯的擴張野心:五個國家或成目標

普京曾在電視節目中戲言:“俄羅斯的領土永無止境。”此言雖是玩笑,卻道盡俄羅斯自莫斯科公國以來通過擴張崛起的征服史。

從16世紀伊凡雷帝征服喀山汗國,到19世紀吞併中亞,俄羅斯的版圖從區區數萬平方公里膨脹至2300萬平方公里。蘇聯解體使俄羅斯痛失1/4領土與一半人口,普京的執政使命便是收復失地。

俄烏戰爭若以俄羅斯勝利告終,歐盟的疲弱與美國的孤立主義將爲俄羅斯提供擴張空間。地緣學分析表明,以下五個國家可能成爲俄羅斯的下一個目標,其中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面臨“烏克蘭化”風險,波羅的海三國則可能承受巨大壓力。

(一)摩爾多瓦:註定的犧牲品

摩爾多瓦位於烏克蘭與羅馬尼亞之間,面積僅2.8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60萬,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其經濟高度依賴農業和僑匯,2023年人均GDP僅5800美元,軍隊規模不足6000人,缺乏現代裝備。摩爾多瓦既非歐盟成員,也非北約國家,國防能力近乎爲零。

摩爾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簡稱“德左”)是俄羅斯干預的立足點。這一親俄分離主義地區面積約4163平方公里,人口47萬,駐有1500名俄羅斯“維和部隊”和1萬名德左武裝。德左自1992年脫離摩爾多瓦,依靠俄羅斯經濟與軍事支持,實際成爲俄控制的前哨。2024年,德左當局公開請求俄羅斯“保護”,爲俄干預提供了藉口。

若烏克蘭淪爲俄羅斯附庸,摩爾多瓦將首當其衝。俄軍可通過烏克蘭敖德薩地區直接進入德左,迅速控制摩爾多瓦全境。摩爾多瓦政府無力抵抗,西方也因其非北約國家而難以有效干預。俄羅斯可能通過支持德左“公投”或直接軍事行動,將摩爾多瓦併入俄白聯盟,複製克里米亞模式。摩爾多瓦的“烏克蘭化”幾乎不可避免。

(二)格魯吉亞:高加索的未竟事業

格魯吉亞位於高加索地區,面積6.9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70萬,是連接歐洲與亞洲的戰略要地。格魯吉亞控制黑海沿岸與跨高加索油氣管道,對俄羅斯影響中亞和黑海能源通道至關重要。2023年,格魯吉亞GDP爲300億美元,軍隊規模約2.5萬人,裝備老舊,難以對抗俄軍。

俄羅斯長期支持格魯吉亞境內的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兩個分離主義地區。2008年,俄格戰爭爆發,俄軍以保護俄裔爲名擊敗格魯吉亞軍隊,實際控制南奧塞梯(3900平方公里)和阿布哈茲(8700平方公里),佔格魯吉亞領土的20%。兩地區駐有約7000名俄軍和俄製裝備,形同俄軍事飛地。

格魯吉亞自2003年“玫瑰革命”後堅定親西方,多次申請加入北約,但因俄反對和北約內部顧慮,始終未獲接納。若烏克蘭被擊敗,格魯吉亞將成爲俄羅斯的下一個目標。俄軍可通過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迅速佔領第比利斯,推翻親西方政府,扶持傀儡政權。西方因鞭長莫及,難以提供實質援助。格魯吉亞的戰略位置和親西傾向,使其“烏克蘭化”風險極高。

(三)波羅的海三國:北約東翼的脆弱屏障

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6.53萬平方公里,人口280萬)、拉脫維亞(6.46萬平方公里,人口190萬)、愛沙尼亞(4.53萬平方公里,人口130萬)——是北約和歐盟成員,但其地緣位置使其高度脆弱。三國緊鄰俄羅斯本土和加里寧格勒飛地,距聖彼得堡僅150公里,戰略上威脅俄核心地區。

三國擁有大量俄裔人口:愛沙尼亞俄裔佔24%,拉脫維亞佔37%,立陶宛佔6%。俄裔在蘇聯解體後面臨公民身份和語言歧視,部分人對俄抱有好感,爲俄羅斯提供了“保護俄裔”的藉口。

俄烏戰爭中,三國因歷史創傷和地緣威脅,成爲烏克蘭最堅定的支持者。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2022-2025年,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分別向烏克蘭提供佔其GDP 1.8%、1.8%、1.5%的援助,位列全球前五。援助包括“標槍”反坦克導彈、“毒刺”防空導彈、155毫米火炮等。

三國還積極強化防禦。2024年,三國啓動“波羅的海防禦線”計劃,計劃在俄白邊境修建600個碉堡和反坦克障礙。北約也在三國增兵:德國在立陶宛部署5000人,加拿大在拉脫維亞部署1200人,英國在愛沙尼亞部署800人。然而,三國總兵力僅3.2萬,無戰鬥機和重型裝甲,難以抵禦俄軍常規進攻。

若俄羅斯擊敗烏克蘭,俄軍可利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境集結重兵,對三國施加軍事壓力。加里寧格勒飛地駐有俄波羅

的海艦隊和2萬精銳部隊,可迅速切斷蘇瓦烏基走廊(波蘭與立陶宛間100公里通道),孤立三國。

儘管北約的集體防禦機制(第五條款)理論上能威懾俄羅斯,但美國孤立主義和歐洲分裂可能削弱北約反應速度。三國雖不至於立即“烏克蘭化”,但長期壓力可能迫使其在外交上妥協。

三、歐洲的困局與俄羅斯的機遇

俄烏戰爭的結局將重塑歐洲地緣格局。烏克蘭的抵抗雖頑強,但2025年俄軍在東吳的穩步推進顯示其仍佔優勢。

在三年多的戰爭,俄羅斯不斷擴充軍隊,重啓軍事工業,優化戰術。如今在烏東,俄軍可謂越打越好、越打越順,已經殺入了烏克蘭的第聶伯地區。

反觀烏克蘭,西方援助因政治分歧而放緩,2025年初美國暫停對烏軍事支持加劇其困境。烏克蘭只能用人頭來硬扛俄羅斯無窮無盡的炮彈。如果美國不全力援烏,俄羅斯幾乎肯定擊敗烏克蘭。

與此同時,歐洲的孱弱和分裂也給了俄羅斯機遇。雖然英國、德國、法國屢次說要聯合起來對抗俄羅斯,但始終無法實現合力。

歐盟27國軍費即使合起來,也遠低於美國,且缺乏統一指揮。北約依賴美國提供70%的軍力和核威懾,法國人倡導的所謂歐洲軍也遲遲建立不起來。

布熱津斯基曾警告:“西方守不住烏克蘭,這已脫離美國掌控範圍。”若烏克蘭被俄羅斯擊敗,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因地緣劣勢和防禦薄弱,極可能成爲下一個犧牲品。波羅的海三國雖有北約保護,但蘇瓦烏基走廊的脆弱性和俄混合戰威脅,使其長期獨立性存疑。

更何況戰爭是有慣性的,俄烏衝突結束,俄羅斯龐大的、久經戰爭考驗的軍隊該何去何從?會不會乾脆一鼓作氣,把潛在的威脅也給平推掉。

當然,五國並非坐以待斃。摩爾多瓦於2024年與歐盟啓動入盟談判,試圖尋求庇護。格魯吉亞加強與土耳其的軍事合作,採購無人機以提升防禦。波羅的海三國通過北約增兵和防禦線建設,力圖威懾俄羅斯。然而,俄羅斯的軍事優勢和地緣槓桿,使這些努力效果有限。

結語

俄烏戰爭不僅是烏克蘭的存亡之戰,更可能是俄羅斯帝國復興的起點。若普京擊敗烏克蘭,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因地緣弱勢和俄支持的分離主義,可能步烏克蘭後塵,被俄羅斯吞併或附庸化。波羅的海三國雖受北約保護,但地緣孤立和俄裔問題使其面臨長期威脅。歐洲的內部分裂和美國的戰略收縮,爲俄羅斯提供了擴張窗口。歷史證明,俄羅斯的征服欲從不止步,烏克蘭的結局或將成爲歐洲新危機的開端。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