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稀土技術門檻更高,中方亮出“新王牌”,反制美芯片禁令!
美國芯片管得越來越狠,封的不只是技術,還封市場。GPU設上限,AI芯片斷出口,連中轉繞道也堵了。表面是“維護國家安全”,實則怕中國趕超。
過去我們反制,用的是稀土。但稀土是資源,用得起的人多,門檻反而不高。這一次,中國出了張真正的“王牌”:光子芯片。
晶圓剛下線,產線全國產,工藝不求人。調製頻率、插損指標、年產能,一項項砸在紙上,全是硬槓槓。
芯片封得住,光封不住。這不是技術突破,是一場佈局已久的翻盤。

電子的盡頭,是光
2000年,電子芯片每兩年提升一倍性能,這是摩爾定律。當年說定律,沒人懷疑。到了今天,連英偉達都開始往光那邊看。不是開竅,是跑不動了。
電子跑電流,芯片越小越快。但縮小就得加電,電一加就發熱,電湧、電噪、功耗爆。7納米以下的芯片設計,一動就燙,動不了也冷不下來。晶體管密度提上去,光罩一蓋,問題一堆。
2024年,北京,清華大學發佈“太極II”光子芯片。光不發熱,傳得快,算得穩。清華團隊拿出實測數據,“太極II”在AI圖像處理上能效比主流AI芯片高出兩個數量級。

換句話說,同樣的算力,光子芯片能效壓過GPU幾十倍。
光走得快,這話聽着玄,其實有數。電子信號頂多幾千兆赫茲,光子調製可達太赫茲,差的就是幾個量級。
清華的“太極II”用的是硅基材料,不靠高端光刻機,百納米制程也能量產,設備門檻壓根不需要荷蘭、日本來幫忙。
工藝上是國產,底層設計也是國產。2024年底,太極II發佈後,國內科研圈掀起一波佈局潮。各高校、研究所開始轉向光計算平臺。

電子芯片每擠一次性能,就多一份熱障壁。光子這邊,上來就是條寬路。
美國早在2015年投錢研發光子通信,但技術上壓不下成本,材料上找不到合適平臺。直到中國的鈮酸鋰材料團隊出成果,這局才翻了牌。
技術卡在誰手上,話語權就在誰手上。光子芯片,卡不了晶體管密度,也壓不住掩膜版供應,它自己一套體系,開的是另一扇門。
2025年,門開了一條縫,地點在無錫濱湖區。

濱湖這條線,不只是中試線
2025年6月5日,江蘇無錫濱湖,首片6英寸光子芯片晶圓正式下線。不是樣品,是量產,晶圓來自光量子芯片中試平臺,由上海交大無錫光子芯片研究院建設。
三年前,這個平臺還只是圖紙。2022年立項,2024年9月試運行,2025年6月首批晶圓出爐,從實驗室到產線,用時不到三年。
技術上靠的是材料,平臺主攻薄膜鈮酸鋰,這玩意兒電光效應快,插損低,帶寬寬。

具體指標寫進報告:調製帶寬破110GHz,插入損耗做到3.5dB,每片可切割出350顆芯片。不比GPU的計算密度,但在光傳輸與調製上,算是業界頭部。
產線不是演示用,是全流程。平臺引進110臺國際頂級CMOS製程設備,可年產1.2萬片晶圓。設備從清洗、曝光、刻蝕到封裝,一條龍閉環。不靠代工廠,不靠外包線,平臺自成體系。
這一套操作,不只是爲了科研。目的是打破“科研成果下不來”的老毛病。以往國內芯片項目常卡在“實驗做成,產品做不出”。
光子這次走的路徑是:中試線先落地,成果反過來校驗實驗室設計。

研究院人員說了,這條線不是學校建的,是聯合產業鏈企業建的。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爲實用定的方向。
工藝統一,設計兼容,光子芯片就可以進系統。平臺打通了“設計—驗證—量產—集成”這一整條鏈。AI、5G通信、激光雷達、衛星數據處理,國內廠商拿到樣品就能做模組。
這平臺有兩層意思。對外,是技術突破;對內,是供應鏈練兵。不依賴美系EDA、不依賴進口光刻、不依賴海外封裝。光子芯片這條路,鋪的是國產能控,造的是新式家底。
稀土是資源,有人說它稀。但用的人可以多,替代方式也多。光子芯片是體系,建起來,別人模仿不了。

設備、設計、工藝、材料綁在一塊,想複製,起碼三年。時間一錯,技術代差拉開。
這條線,一頭連着實驗室,一頭連着反制。
美國封得住芯片,封不住光
2024年12月,美國商務部提出新一輪芯片出口限制方案,計劃從源頭卡住中國拿AI芯片的路。
具體做法,是設“國家上限”,限制美國企業每年向中國出口GPU數量,連轉手給第三國都設封頂。
2023年開始,美國已把140家中企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芯片、EDA工具、封裝設備、開發框架,全數列管。其中包括AI用GPU、芯片開發板、算力服務器。

目的很直。美國想守住AI產業代差,用規則鎖住芯片“護城河”。
他們怕的不是中國用上GPU,而是中國自己造出GPU,或者壓根不用GPU。只要中國跳出這一套邏輯,他們的“鎖”就落了空。
中方回應很快。2024年12月,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限制鎵、鍺、銻等稀有金屬出口。
這三種金屬,是光通信、軍工材料和芯片散熱的核心元素。中方第一次公開用資源牌做出口反制,標明路徑。

英偉達同年被立案調查,國內市場監管總局啓動反壟斷程序,可能罰款超50億美元。這不是簡單經濟手段,是按規則處理。
資源是一手,規則是一手。再下一張,是技術。光子芯片就在這個時候抬頭,不是碰巧,而是時間點到了。
美國不敢打壓光子芯片,不是沒本事,是摸不到套路。目前全球光子芯片量產線,核心就在無錫濱湖。技術路線、材料選型、產業配套,都是中國自家開的路。沒人能在這條線上講條件。
中國不靠封堵來打破芯片困局,而是走出封堵之外的替代路徑。光比電快,快的是速度,也是節奏。

芯片這盤棋,美國下的是限制,中國亮的是王牌。
參考資料:
首片晶圓下線!我國首條光子芯片中試線在濱湖規模化量產!.濱湖區科技局.2025-06-10
你相信光嗎?這個問題有了新答案.新華社.2024-12-04
港媒獨家消息:卸任在即,拜登政府計劃進一步收緊對華芯片限制.觀察者網.202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