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金主,割肉飼鷹,歐盟爲何總是做出愚蠢決策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據路透社報道,面對特朗普加徵關稅的威脅,歐盟已經準備通過讓步換取美國高抬貴手。
與此前歐盟朝中國獅子大開口,要求中國解除稀土管制,中國不同意就以取消中歐高層經濟對話向中國表達不滿的行爲對比,歐盟此舉顯得尤爲諷刺。
要知道,歐洲近些年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與中國的貿易帶動,歐洲急於與中國進行談判的原因,也是歐洲無理針對中國遭到中國反制,導致歐洲自身已經無法承受後果。
然而,歐盟卻對擺明車馬想要從歐盟吸血的美國妥協退讓,反倒對真正掌握着歐洲經濟命脈的中國無理取鬧,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事實上,歐盟內部並不是沒有理智的聲音。
就在上月,法國議會歐洲事務委員會還通過了一份長達153頁的中歐關係報告,指責歐盟爲討好美國與中國對抗弊大於利。
歐洲媒體在評價這份報告時,稱其不符合法國政府和歐盟官方的立場,但內容豐富且論據充分。
如此種種,充分證明了歐洲人的認知水平還是在線的,那麼,歐盟爲何還是做出了對自身最不利的愚蠢決策?

歐盟犯傻
事實上,歐盟早就不是第一次犯這種傻了。
蘇聯解體之後,歐洲經濟快速發展,其發展水平一度甚至超越美國,而推動歐洲出現這一盛況的,卻是在冷戰時期被歐洲視爲敵人的中俄。
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資本主義國家新增了巨大的市場,這一市場的規模和消費能力還在隨着中國的發展不斷擴大。
俄羅斯則是在蘇聯解體後,全面對外開放了市場,並且爲了獲取外匯,長期以極爲低廉的對外出售油氣、礦產資源。
相比於美國,歐洲與中俄之間的地理距離更加接近,雙方之間的關係也相對要好,無疑能夠從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反倒是曾經爲歐洲提供安全保護,讓歐洲在冷戰期間可以減少在軍事方面開支專心發展經濟的美國,在蘇聯這個最大的敵人倒下之後,已經開始將歐盟視爲潛在的對手。

但歐盟卻對此毫無所覺,對國際關係的認識依舊停留在冷戰時期。
1994年,美國爲遏制俄羅斯戰略復興,提出北約東擴計劃,這對於歐洲來說顯然不是什麼好事,歐洲對此本應深有體會。
畢竟在冷戰時期,儘管歐洲因爲美國的保護和蘇聯的剋制,事實上在享受和平發展的紅利,但作爲冷戰前線,歐洲人對於家園淪爲戰場甚至是核戰廢墟的恐懼始終存在。
好不容易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原本的蘇聯加盟國都心心念念要融入西方世界,讓歐洲頭上的陰影散去。
站在歐洲的立場上,順水推舟接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原蘇聯加盟國,與其建立友好關係,顯然是比北約東擴刺激俄羅斯更加合適的選擇。

畢竟,俄羅斯和歐洲尤其是的主導歐盟的德、法兩國在歷史上關係其實一直不錯,即使是在冷戰期間,兩國也沒少和蘇聯暗通款曲。
雖然在北約這個體系當中,想來是美國做主,但歐洲也不至於完全說不上話。
何況美國曾經對蘇聯承諾過北約不會東擴,歐洲完全可以以此爲藉口攔下此事,結果歐洲竟當場同意了美國的主張。
如果說此時歐洲還沒有認清美國的真面目,還當美國是冷戰時那個保護歐洲的大哥,可後來美國以科索沃戰爭打壓歐元,向歐洲轉移經濟危機,歐洲總該認清現實了。
可事實卻是,在這一切發生之後的2009年,法國反倒開始重返北約,加強自身與美國的綁定,北約東擴的步伐也並未停止。
歐美這種帶有明顯攻擊性的行爲,不出意外地激怒了俄羅斯。

在2014年烏克蘭親俄政府也因歐美顏色革命被推翻之後,俄羅斯終於忍無可忍,悍然出兵接管了與烏克蘭的爭議領土克里米亞,並宣佈支持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獨立。
歐洲彷彿這才恍然驚覺,原來俄羅斯並不是只能逆來順受,儘管經濟衰弱,但俄羅斯始終是一個大國,他還有掀桌子這個選擇。
當時的歐洲話事人,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連忙從中說和,促成了《明斯克協議》,好歹穩住了俄歐關係。
爲了防止政府換屆後別的德國領導人在俄歐問題上犯渾,默克爾在促成《明斯克協議》的同時,還與俄羅斯共同開始了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的建設,加強兩國的經濟綁定。
然而,事實證明,默克爾還是太高看歐洲政壇那些政客的水平了。

即使有如此強大的利益綁定,也無法阻止歐洲在美國的挑動下繼續刺激俄羅斯的神經。
尤其是在默克爾離任之後,歐洲再無一個能挑起大梁的政客,大量在歐盟當中任職的美國代理人取代法德這些歐陸大國,成爲了歐盟政策的真正主導者。
沒過多久,他們的做法就再次突破了俄羅斯的底線,促使俄羅斯在2022年對烏克蘭發起了特別軍事行動。
歐洲對此的反應,竟然是是主動放棄俄羅斯帶給他們的巨大利益,退出俄羅斯市場,放棄俄羅斯能源,甚至連北溪管道被炸也不置一詞。
更有甚者,他們還在俄烏幾乎達成停火協議時從中作梗,破壞俄烏和平的可能,也使得歐洲置身於戰爭陰雲之下。

自俄烏衝突以來,歐洲經濟陷入嚴重萎縮,而被歐洲當成盟友、後盾的美國此時正忙於趁火打劫,逼迫歐洲購買美國的高價油氣過冬,高價武器援烏。
此時,穩定發展並樂於與其他國家共享發展成果的中國,已經是歐洲最後的救命稻草。
但歐洲到了這個份上,卻還是認不清現實,繼續高喊着意識形態口號,追隨美國打壓中國,使原本還算不錯的中歐關係迅速惡化,令歐洲的處境雪上加霜。
甚至,哪怕美國在特朗普上臺後徹底裝都不裝,又是對歐盟加稅,又是勒索歐盟交保護費,歐洲還是不該其媚美做派。
與此同時,對於願意與歐洲共同發展的中國,歐盟卻是各種無端指責張口就來,得寸進尺破壞合作,即使受不了中國反制上門求饒,都要對中國獅子大開口,妄想中國妥協。
長期以來的愚蠢行徑,已經使歐盟從多極化一極淪落爲砧板上的魚肉,但歐盟顯然還沒有反思。

原因何在
儘管歐洲輿論早就開始轉向,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都覺得美國不再可靠,認爲歐洲的外交應該更加獨立自主,尤其是沒必要和中國鬧掰。
即使是歐洲政界,也有不少人發表過類似的觀點。
可遺憾的是,無論這些人給出了多麼充分的論據,他們的觀點永遠是“與政府意見相違背”的反對派聲音。
而那些佔據政府要職,主導歐洲國家政策制定的政客,則是一羣時常會令歐洲人血壓升高的小丑。
從立場不斷左右橫跳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能源命脈被炸也一聲不吭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和他那要求俄羅斯必須“360轉變”的女外長貝爾伯克,再到不顧對華貿易堅持退出一帶一路的意大利總理梅洛尼,一個個似乎都把美國利益看得比本國利益更重。

這些在歐洲數得上號大國的國家領導人尚且如此,更不必說那些素來以反中反俄魔怔出名東歐小國領導人和明牌美國代理人的裸官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會多瘋狂。
在這種愚蠢政府的領導下,歐洲的處境自然越來越糟,歐洲普通民衆大多深受其害。
但如果瞭解歐洲的情況,就會意識到,歐洲人的遭遇並不令人感到意外,甚至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必然結果。
歐洲與美國一樣,都採取直接選舉以彰顯“民主”,而許多普通民衆對於政治並沒有多麼深刻的理解和關注,只能看哪個競選者更能說服自己。
這種制度天然有利於巧言令色之輩,實幹之人則更難出頭,畢竟多做多錯,不做不錯。
蘇聯還活着的時候,這種情況尚且能夠控制,畢竟蘇聯真的有威脅,不重視可能要完。

等到蘇聯威脅沒了,歐美日子也好過,從此便徹底放飛自我。
美國的國會,日漸從各行各業背景都有,還算能夠國家代表各方利益的綜合體,變成了清一色律師出身的訟棍集團,歐洲也是從那時開始,政客水平急劇下降。
並且,比起美國這個世界燈塔,歐洲還有一些額外的不利條件,比如極端親美的輿論環境,又比如在美國有大量資產,隨時可能潤美的精英階層。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最終選出一羣代表美國勝過自身的精英,領導歐洲向美國出賣利益,似乎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