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琺琅鍋的“顏值”後,我交了智商稅

來源: 更新:

前兩年刷小紅書,十個家居博主九個曬琺琅鍋——奶油白的鍋身配金色把手,煮個番茄牛腩都能拍出ins風,我當時盯着屏幕咽口水,咬咬牙買了個三百多的“經典款”。結果現在這鍋在陽臺櫃裏堆着,上面落的灰比我家貓掉的毛還厚,每次打開櫃子看見它,都想抽自己兩嘴巴:當初怎麼就信了“顏值即正義”?

先說重量,你們見過空鍋比裝滿水的不鏽鋼鍋還沉的嗎?

那鍋蓋單拎就有三斤多,鍋體五斤,加起來快十斤——我一個160斤的大老爺們兒單手拎都費勁,我媳婦上次端着煮好的排骨湯往餐桌走,沒拿穩差點把湯灑在新鋪的地板上。

就這重量,想每天用它炒菜?

別逗了,胳膊得練出肱二頭肌,估計練出來那天,鍋都快生鏽了。

再說說清潔,我第一次用它煎魚,魚皮粘得跟鍋長在一起似的,用海綿擦半天沒擦掉,用鋼絲球?

怕把琺琅層刮花,最後只能拿白醋泡半小時,折騰得我晚飯都沒趕上。

還有一次刷完沒晾透,蓋着蓋子放了兩天,再打開那股鐵鏽味,比我爺爺用了三十年的老茶缸子還衝,差點把我家狗燻得躲沙發底下,連最愛喫的火腿腸都不聞了。

你們知道嗎?

琺琅其實就是搪瓷!

小時候我媽用的搪瓷臉盆,掉塊漆就生鏽,這琺琅鍋也一樣——我家那鍋上次被我兒子拿玩具車撞了個小坑,沒倆星期坑周圍就鏽了一圈,跟長了斑似的,醜得我都不好意思再拍廚房照。

之前商家吹“琺琅層耐造”,合着就是把“搪瓷”換了個高級名字,騙我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

最讓人窩火的是使用頻率,本來以爲能煎炒烹炸全能,結果除了煲湯啥也不行。

炒個青菜,鍋太重翻不動,菜都炒老了;煎個牛排,粘鍋就算了,鍋熱得慢,等牛排熟了,邊上都焦成碳了。

現在我家煲湯用不鏽鋼電燉鍋,快還省事兒,琺琅鍋?

也就偶爾拿出來當擺設,騙騙自己“我也是有精緻廚房的人”,實則心裏清楚:這錢花得比喝奶茶還冤。

再說最近火的雪平鍋,我同事買了一個,說煮泡麪方便,結果煮了兩次番茄雞蛋麪,鍋壁就變黃了,用洗潔精搓得手都紅了,還是沒擦掉;還有麥飯石鍋,說是“無塗層不沾”,結果我鄰居用了半年,塗層就掉了一塊,現在炒個蛋都粘得不行——合着這些網紅鍋都是“顏值大於實力”的主兒?花幾百塊買個“一次性擺設”,圖啥呢?

其實最實在的還是老家的鐵鍋,我爸用了二十年的熟鐵鍋,鍋面擦得鋥亮,炒出來的菜比啥鍋都香,雖然剛買的時候沉點,但越用越順,也不會生鏽。

現在想想,那些網紅鍋吹得天花亂墜,其實都是抓住咱們“想讓廚房變好看”的心理,可好看能當飯喫嗎?

你說是不是?

你有沒有爲了顏值買過沒用的家居用品?

是不是也像我一樣,買的時候覺得“這肯定能提升生活品質”,結果用兩次就閒置了?

反正我現在算是想明白了:廚房的鍋,實用比好看重要一百倍——畢竟,能把菜做好喫的鍋,纔是好鍋啊!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