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餐桌一出,傳統餐桌沒人用了!現在流行這種餐桌,省錢還實用
下班推開門,最盼的就是餐廳那盞暖燈底下,一家人圍坐喫飯的熱乎勁兒——可要是桌上擺着張“佔地方的笨桌子”,這熱乎勁兒得打對摺。我家之前就踩過傳統餐桌的坑:當初咬咬牙買了張實木大桌,想着“結實能用十年”,結果搬進去才發現,餐廳就六平米,桌腿戳在那,我媽端菜得側着身繞圈,有次湯碗差點蹭到牆;週末我姐帶孩子來,加兩把椅子就擠得胳膊碰胳膊,孩子想夾個紅燒肉,得踮着腳喊“姨姨讓讓”,尷尬得不行。
後來才明白,傳統桌的問題根本不是“結實不結實”,是太“不懂現在的家”。

你想啊,現在大多是小戶型,餐廳要麼跟廚房連在一起,要麼就那麼點地方,傳統桌要麼小得不夠坐,要麼大得佔滿空間——買小了,來人得端着碗坐沙發;買大了,平時走路都得蹭着桌角,這不就是花錢找罪受嗎?
再說清潔,實木桌怕燙怕磕,我家那桌才用半年,桌面就被孩子的熱牛奶杯燙了個白印子,擦的時候得用專門的木蠟油,麻煩得要命;還有價格,純實木的動輒三四千,便宜的又怕商家用密度板充數,甲醛超標不說,用兩年就掉漆,扔了可惜留着鬧心。

直到鄰居推薦了摺疊餐桌,我才發現“原來餐桌能這麼懂生活”。現在我家那桌,平時收着就跟個小方桌似的,能坐四五個人,我媽早上還能在上面攤煎餅;週末來人了,輕輕一拉就展開,能坐八九個,我姐帶的孩子能在邊上跑着玩,再也不會撞桌角。更絕的是樓下阿姨用的全摺疊款——平時折起來就是個帶門的小櫃子,能放餐具和零食,餐椅還能塞進去,她家餐廳本來就小,現在看着都寬敞了一倍,阿姨說“之前買傳統桌的時候,哪想過餐桌還能當櫃子用?”
再說價格,我買的巖板摺疊桌才一千二,比之前的實木桌便宜一半還多,材質還更耐用——巖板桌面不怕燙,我直接把剛出鍋的火鍋放上去都沒事;孩子用彩筆劃了,拿溼抹布一抹就乾淨,再也不用對着桌印子嘆氣。

款式也多,我選的淺灰色帶點紋理,跟我家北歐風的沙發特別搭,之前的實木桌顏色太深,餐廳總顯得悶得慌,現在換了桌,連燈光都變亮了。
其實選餐桌哪有那麼複雜?

不就是圖個“用着順手”嗎?能裝下家人的熱乎飯,不佔地方,打掃不麻煩,價格還合適——傳統桌不是不好,是太“軸”了,跟不上現在小戶型的日子。你說現在房價這麼貴,每一寸空間都得“錙銖必較”,摺疊桌這不就是把空間“變”出來了嗎?平時收着省地方,來人展開能裝下,連餐椅都能藏起來,這不就是咱們普通人要的“實用”嗎?
那天我媽坐在摺疊桌旁剝毛豆,說“這桌子比之前的強十倍”——可不是嗎?好的傢俱從來不是“貴”或者“結實”,是能接住日子裏的瑣碎,讓喫飯這件事,更暖更順。要是你家也在選餐桌,真不妨試試這種摺疊款,畢竟日子是過出來的,不是“擺”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