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姑娘靠自己努力,買下19㎡窄長蝸居,獨居的日子,一住就3年

來源: 更新:

在香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有多不容易?最近,我就看到一位香港姑娘(@蘇悠悠)曬出了自己又窄又小的家,它面積只有200平方英尺多一點,換算下來差不多是19平方米左右。

但就這麼一個小小的空間,算下來也要400萬港幣(367萬塊)不止,可以說是貴得十分離譜了……

整個房間長約5.66米,寬3.17米,再加上個1.6㎡的小陽臺,面積差不多有19.5㎡,基本上只適合獨居,但住下兩口人就十分勉強了。

【極窄玄關和開放式小廚房】

進入家中後,有一個極窄的小型玄關,一側做超小型的三段式玄關櫃,用來收納鞋子和雜物,另一側做隔斷,和家裏的開放式廚房隔開,雖說是個相對開放的空間,但卻也合理劃分出了每一處空間。

廚房就在玄關旁邊,而說是廚房,其實就是一個超迷你的小櫥櫃,再加上一個隔斷式的島臺組合而成,上半部分的吊櫃用來收納不常用的碗碟餐具,下半部分則是個一體式的櫥櫃,平常做飯時的碗碟餐具都放在這裏。

因爲並不是那種公寓性質的住宅,故而可以使用明火竈臺,這比用電磁爐做飯可舒服多了。

但因爲檯面空間太小,只能選擇豎向雙火孔的竈臺,一個燉煮一個炒菜,倒也能滿足她一個人生活時日常喫飯做菜的需求。

另一邊的超小型島臺也承擔了更多的收納重擔,下面有三層抽屜櫃,大大小小的櫃格不僅能收納各種各樣的餐具和廚具,還能收納家裏一些零碎小物,關上抽屜門以後家裏會顯得整潔乾淨許多。

【餐桌融入餐邊櫃】

連接廚房的是一組餐邊櫃,同樣爲了收納考慮,一直做成了通頂式設計,櫃子內可以放不少零散雜物。

而餐邊櫃表面和旁邊的島臺的桌子上,則相當於是一個小電器收納架,看似很亂,但經過整理後也算是亂中有序了。

小餐桌融入了餐邊櫃,而且設計很巧妙。

它利用上掀式的櫃門當作桌面,平日裏摺疊在櫃子上,使用的時候,則可以撐起,當作一個兩人位的小桌板,既不佔空間,又能靈活運用每一寸空間。

【客廳做滿牆電視櫃】

家裏的客廳做滿牆電視電視櫃,現在看來,櫃子其實是一直從門口的廚房延伸到了客廳以及陽臺,入住三年時間,雜物基本上都會放進櫃子中,讓這19㎡的小家明面上看起來儘可能整潔一些。

電視就放在櫃子正中間的位置,電風扇、迴音壁音響之類的東西也都放在電視櫃上,深木色的電視櫃和家裏原木風格的裝修很搭,增加了幾分復古的風格,看起來十分順眼,我個人還是挺喜歡的。

另一邊,則利用上下鋪的裝修概念,下半部分放雙人位沙發,上半部分當作家裏的單人牀臥室,提供睡眠空間。

別看就這麼一張小小的雙人位沙發,卻也給家裏增添了一個可坐可躺的過渡空間,下班回家後窩在裏面休息片刻,哪怕是閉目養神,都能讓人放鬆下來。

哦對,沙發斜對面是家裏的大衣櫃,同樣做成了通頂式。

推拉門外面還有一個1.6㎡的露天陽臺,可以站在上面吹吹風、喝杯茶,想來也是個挺愜意的事兒。

或者正因爲有這開放式的露天陽臺,才讓小家不至於太過憋屈。

【隔層上方切出臥室】

沙發旁邊隱藏着一條狹窄並向上的臺階,走上去後,便是家裏的臥室。

這一級級臺階裏,也隱藏着一個個的抽屜櫃,可謂是把家裏每一寸空間都儘可能利用了起來,半平米都不敢浪費!

生活在蝸居中,這也是必須要學會的。

隔層牀鋪尺寸很小,周圍是一圈護欄,躺在上面不用擔心晚上睡覺時亂動而導致摔落下來。

爲了不影響採光和空間感,護欄還特意做了半透明的玻璃,既保證了隱私,又不至於讓睡眠空間太過昏暗。

【暗衛做乾溼分離】

最後,再說說家裏的暗衛,它位於餐廳斜對面的位置,因爲是間沒有窗戶的暗衛,乾脆用磨砂玻璃當作隔斷,同樣可以在不影響隱私的前提下,爲衛生間增加足夠的採光。

而衛生間的門扇,也帶有兩道窄百葉,可以增加其內通風。

進入衛生間後,同樣極小的空間被分隔成了兩部分,用玻璃拉門隔斷浴室和洗漱臺,避免洗澡時將水濺射得到處都是,導致衛生間受潮發黴,長時間潮溼。

馬桶所在的位置,旁邊就是個開放式側櫃,她洗漱如廁所需的物品,基本都能塞到這處空間。

頂部的鏡櫃,也同樣可以進行隱藏收納,多層櫃格,共同組成了一個擁擠卻合理的衛生間,真的很實用。

【文末結語】

總而言之,這位香港姑娘的蝸居雖然只有19㎡,但卻佈置得格外舒適,同時在獨居的3年時間裏,獨自一人也將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從側面也看得出來其對生活充滿了積極。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是怎麼看這樣一個小家的呢?400萬塊,各位又覺得值不值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