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與跑步到底有無關係?醫生:跑步護心,不要做這三件事
在跑步愛好者的圈子裏,時常能聽到一些中老年跑者的困惑:“跑步可能對心臟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甚至被視爲導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一說法讓不少人對跑步與心臟健康的關係產生了疑慮。畢竟,跑步作爲一項備受推崇的有氧運動,本應是呵護心肺功能、助力心臟健康的“良方”,怎麼會與心衰扯上關係呢?
其實,心臟作爲人體的“發動機”,隨着年齡增長,出現功能衰弱的情況較爲常見。跑步是否會影響心衰,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對待跑步。
醫學研究表明,適度跑步能使心臟血液循環更加順暢,對心臟健康有益;但如果運動方式不當、強度過大,確實會增加心臟負擔,甚至引發心衰。
在跑步時,務必科學制定訓練計劃。若想避免對心臟造成傷害,切記不可忽視以下三件重要事項。
“心率爆棚”的間歇性訓練
很多人對跑步的理解較爲片面,認爲跑得快、跑得多就是好。尤其是一些“心率爆棚”的間歇性訓練,像衝刺跑、間歇跑,常被誤認爲是提升跑步水平的“捷徑”。
誠然,這類訓練方式對提高成績有一定幫助,但對於年齡偏大的跑者而言,卻是暗藏風險的“雷區”。
以65歲的李大爺爲例,他一直熱愛跑步,渴望通過訓練提升自己的速度。在朋友的建議下,他開始嘗試高強度的間歇訓練,每週安排2 - 3次。起初,他感覺體能有所提升,很是興奮。
然而,不到兩個月,李大爺就頻繁出現胸痛、氣短的症狀。去醫院檢查後,醫生警告他,過度的間歇性訓練已經對心臟造成了嚴重負擔,必須立即停止。
從醫學角度來看,間歇性訓練強度大、節奏快,心臟需要在短時間內承受較大壓力,這對於心臟功能本就相對較弱的老年跑者來說,無疑是“小馬拉大車”,極易引發心臟問題。
長期癡迷於長距離
不少跑者一旦愛上跑步,就熱衷於挑戰長距離,甚至將馬拉松的42公里當作日常訓練。雖然長距離跑量的積累有助於提升體能,但這種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不僅對身體的關節和肌肉是巨大挑戰,對心臟健康也極爲不利。
在某跑團中,有一位王大哥,爲了參加一場超馬比賽,進行了長達數月的高強度訓練。他經常在週末進行連續30公里以上的LSD拉練,即使在工作日,也會抽出時間進行15 - 20公里的跑步。
在一次訓練過程中,王大哥突然感到心悸、胸悶,不得不中斷跑步。就醫檢查後發現,他的心臟已經出現過度疲勞跡象,心率紊亂,心臟泵血功能也有所下降。
長時間無休止的高強度訓練,會使心臟長時間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就像一臺持續高速運轉的機器,難免會出現故障。而且,這種訓練方式還可能引發身體其他部位的損傷,進一步影響整體健康。
只要跑不死就往死裏跑
跑步的初衷是爲了健康,但仍有部分跑者在運動時對身體發出的信號置若罔聞。當身體已經明顯感到不適,如疼痛、疲勞時,他們依然堅持運動,甚至秉持“只要跑不死就往死裏跑”的錯誤觀念,對身體的警告視而不見。
曾有一位年輕的跑者小張,爲了參加一場越野賽,進行了極爲嚴苛的訓練。每次跑步結束後,他還會進行大量的力量負荷訓練。儘管身體時常痠痛不已,他卻認爲這是“突破極限”的正常反應,從未降低訓練強度。
終於,在一次訓練後,小張突然感到胸部劇痛,呼吸困難,被緊急送往醫院。檢查結果令人揪心,長期的過度訓練導致他心臟供血不足,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調養。
身體是我們最忠實的夥伴,它在承受不住的時候會發出各種信號,這些信號是身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忽視這些信號,繼續強行進行極限訓練,最終受損的不僅是我們的身體,更是對跑步這項運動的熱愛。
醫學研究表明,當我們運動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等神經遞質,這些物質會讓我們產生愉悅感,也就是所謂的“跑步高潮”。然而,這種愉悅感有時會讓我們忽視身體真正的感受。
很多跑者爲了追求這種感覺,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卻忽略了身體已經不堪重負。
正確跑步,呵護心臟健康
對於廣大跑者來說,尤其是中老年跑者和心臟功能較弱的人羣,不做這三件事至關重要。我們要明白,跑步是爲了追求健康和快樂,而不是爲了挑戰身體的極限。在享受跑步帶來的樂趣的同時,更要注重保護自己的心臟健康。
正確的跑步方式應該是循序漸進、適度適量的。在開始跑步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熱身運動,讓身體各個部位都能適應即將到來的運動。
跑步過程中,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合理調整速度和強度,不要盲目跟風追求速度和距離。
跑步結束後,也不要立刻停下,進行適當的拉伸運動,幫助身體放鬆和恢復。
同時,定期進行體檢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體檢,我們可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尤其是心臟功能,從而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跑步計劃。
如果在跑步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不要拖延。
你在跑步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困惑或者經歷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
你的「贊」+「在看」,老王都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