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決定打破慣例,30年來第一次,中國等不到,日本遲來的道歉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紅線不容觸碰,有些公道自在人心。
日本首相官邸內,一份關於戰後80週年的官方談話草案已經完成,卻最終被石破茂親手壓下。這份從未公開的文件被鎖進保險櫃,知情人說它“可能永遠不會見光”。

圖| 日本首相石破茂
8月3日,日本政府正式確認:將打破持續三十年的傳統,不再發表戰後八十週年官方談話。
這是自1995年村山富市開創先例以來,日本首次在重大歷史節點上選擇沉默。
日本朝日新聞在頭版用整版梳理歷屆首相談話:村山富市承認殖民統治和侵略,小泉純一郎沿用同樣措辭,安倍晉三在2015年把道歉濃縮成一句“不會再重複謝罪”。

圖|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
版面最下方一行加粗文字赫然在目:“石破茂選擇沉默。”
三十年慣例一夜清零
每逢戰後關鍵節點發表談話的傳統,已成爲日本政壇的默認規則。1995年,社會黨出身的村山富市打破了日本政壇的禁忌,首次以首相身份承認“日本過去的殖民統治與侵略給亞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痛苦”,表達“深刻反省與由衷歉意”。
十年後,小泉純一郎延續了相似措辭,維持了表面反省的姿態。

圖|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2015年,安倍晉三的“戰後70週年談話”雖保留“反省”字眼,卻強調“後代不應揹負謝罪命運”,將道歉內容濃縮爲一句“不會再重複謝罪”。日本政府對歷史問題的態度呈現出一條清晰的淡化軌跡。
今年本該是又一個十年節點。
據內閣官房內部人士透露,其實草案已經完成,用詞比2015年更輕,“連侵略兩個字都沒出現”。即便如此,石破茂還是親手壓下了這份草案,理由是“避免黨內分裂”。

圖| 日本首相石破茂正在發表講話
東京大學教授中村浩一批評政府的做法就像“解剖一具沒有心臟的屍體——迴避核心責任,只談技術失誤”。
沉默背後的政治角力
石破茂打破三十年慣例的決定其實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政治生態演變的必然結果。參議院選舉慘敗後,自民黨保守派將失敗歸咎於首相立場模糊,認爲任何涉及歷史問題的發言都可能成爲逼宮導火索。

圖| 日本議會大廈
安倍派舊將們則聲稱2015年談話已經把話說絕,再提舊事等於自打耳光。
石破茂面臨的是兩股力量的拉扯。一方面,日本年輕一代對歷史問題的淡漠態度日益明顯。NHK民調顯示,48%受訪者支持首相保持沉默,且年齡層越輕,支持沉默的比例越高。一位20歲大學生在街頭採訪中直言:“那是爺爺輩的事,不想被繼續代表。”

圖| 當地時間2025年1月13日,日本川崎市,20歲的年輕人身穿和服登上公共汽車前往Todoroki體育館參加成人儀式
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勢力對歷史問題的態度更趨強硬。今年7月,日本媒體曾報道石破茂可能在投降日發表某種形式的道歉,結果遭到國內從上到下的強烈反對。從自民黨大佬到普通網民,幾乎一致要求首相“絕對不能道歉謝罪”,理由是“如果首相道歉,日本就完了”。
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
石破茂的沉默決定在國際社會引發連鎖反應。韓國外交部第一次官金烘均連夜召見日本駐韓大使,要求說明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則用三個“停止”敦促日方正視歷史。

圖| 東京審判期間的老照片
東南亞多國媒體把這條消息放在國際版頭條,配圖選用1945年東京審判的老照片。
耐人尋味的是,今年6月5日,石破茂在“亞洲的未來”國際論壇上還曾表示日本“必須牢記慘痛記憶和歷史教訓,不再重蹈戰爭覆轍”,並承諾日本“將在反省過去歷史基礎上不做侵略國家”。
當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稱“我們對此予以重視”。


圖|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主持例行記者會
短短兩個月間,從口頭承諾到徹底沉默,日本政府的政策轉向令亞洲鄰國感到錯愕與失望。這種反差不僅凸顯了日本政治領導人面對歷史問題的矛盾心態,也暴露了其外交政策的不連貫性。
經濟領域的連鎖震盪
歷史問題的政治決策很快在經濟領域激起漣漪。豐田、本田、索尼等日本企業股價應聲下跌,有基金經理在簡報裏提醒客戶注意地緣政治風險。幾家準備在中國開設新廠的汽車公司私下抱怨,歷史問題突然升溫可能導致地方政府審批流程拖延。

圖| 豐田標誌
一位長期往返中日之間的貿易公司老闆透露,由於歷史話題升溫,今年訂單比去年減少兩成。
他給員工羣發的郵件標題只有四個字:“好好幹活”。這些微觀層面的經濟反應,折射出政治決策對經貿關係的實質性影響。
更深遠的影響可能體現在區域經濟合作層面。

圖| 已經停滯數年的中日韓自貿區談判
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本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歷史問題的升溫可能使這一進程再添變數。石破茂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要深化在RCEP框架下的產業鏈合作,呼籲重啓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而如今的政治氛圍顯然與這一目標背道而馳。
民間社會的不同迴響
在廣島和平紀念館,一位來自南京的參觀者站在原爆模型前說:“等不到道歉,就把記憶帶回家。”紀念館出口處的留言簿上,多了一頁用中文寫的密密麻麻的名字。這些細節無聲訴說着歷史的沉重與現實的無奈。

圖| 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與此同時,中國各地紀念館紛紛延長開放時間。北京盧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宣佈延長開放時間,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推出夜間燈光展。香港一位中學老師把課堂搬到抗戰遺址,讓學生在手機裏存下1937年的南京街景。歷史教育以更生動的方式延續着記憶的傳遞。
日本國內並非一片沉默。前首相福田康夫在私人聚會上直言:“逃避歷史只會讓下一代更迷茫。”
東京大學教授高原基彰發起線上聯署,要求政府至少發表簡短聲明,三天內就收集到十萬簽名。這些聲音雖未改變政府決策,卻爲歷史留下了不同註解。

圖| 日本首相石破茂
石破茂或許認爲他打破的只是一個形式,但歷史將證明:他親手按掉的不僅是三十年慣例,更是日本與亞洲和解的最後一座橋樑。
參考資料:
1.《石破茂或不發表日本投降日談話》2025-03-27 12:05 | 來源:上觀新聞
2.《石破茂表示日本要反省歷史,不再重蹈戰爭覆轍,外交部表態:對此予以重視》2025-06-04 15:49 |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