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必勝?哈佛教授:不要高估中國,美國已經控制了中國的命脈
當地時間7月28日,也就是昨天,中美雙方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進行第三輪經貿談判。

圖 | 2025年7月28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政府辦公大樓外升起中國國旗
美國突如其來的求和態度讓人不禁想起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文章中宣稱,美國對華壓制具備系統性條件。
地理上,美國僅需面對兩個陸上鄰國,而中國被14國包圍;能源上,美國借頁岩油革命成爲淨出口國,而中國80%的石油進口需經美國海軍控制的馬六甲海峽;
金融上,美元霸權可隨時制裁他國;人口上,美國通過移民維持勞動力增長,中國卻面臨老齡化;技術上,美國在生物、納米等領域“絕對領先”。更尖銳的是,他斷言美軍可隨時切斷中國海上能源通道,“捏住中國經濟命脈”。

圖 | 2024年7月13日,廣州港南沙港區集裝箱碼貨輪進出港
這些觀點迅速遭遇多方駁斥。在地緣政治層面,中國與14國接壤看似是劣勢,實則依託歐亞大陸“世界島”核心位置,通過中歐班列、緬甸皎漂港等陸路與印度洋港口網絡,分散了海運風險。
能源領域,中國稀土反制能力直擊美國軟肋——美國國防工業87%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2025年福特工廠因中國放緩稀土出口一度停產,迫使特朗普解除部分芯片設計軟件對華限制。而技術戰中,英偉達被迫恢復對中國特供版AI芯片的銷售,印證了“卡脖子”實爲雙向博弈。
格雷厄姆·艾利森未曾預料的是,美國對華發動的“三場經濟戰爭”(關稅戰、技術戰、金融戰)正遭遇猛烈回擊。

圖 | 2025年7月28日,中美兩國經貿團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美經貿會談
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一邊對日本、菲律賓強徵15%-19%的關稅,一邊卻向中國伸出橄欖枝:將原定8月到期的關稅休戰延長90天,使雙方關稅從峯值125%降至10%。
這一矛盾舉動背後,是美國企業的集體倒逼——美聯儲褐皮書顯示,關稅成本已觸發全美通脹警報,而中國對歐盟、東盟的出口卻逆勢增長6.6%和13%,全球供應鏈重組遠未按美國劇本推進。
技術封鎖的潰口同樣明顯。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以3440億元猛攻“卡脖子”環節,推動EDA設計軟件國產化;而美國半導體企業爲保住中國市場,不惜遊說政府放寬出口限制。
雙方在“技術鐵幕”下的纏鬥證明:當中國握有稀土、電力(年增400吉瓦,十倍於美國)、市場三大籌碼時,單向壓制只會加速本土產業的反噬。

圖 | 2025年7月8日,廣東汕尾,比亞迪“深圳號”滾裝船裝載新能源汽車。
能源領域的中美依存關係,徹底拆解了“命脈單邊論”。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全球63%,風電、光伏裝機量連續五年居世界首位,石油依賴度正隨能源轉型下降。
而美國頁岩油雖實現自給,但其電網老化、寒潮停電頻發,能源優勢未能轉化爲民生福祉。更關鍵的是,中國稀土管控可直接癱瘓F-35戰機生產線,迫使美國在關稅談判中讓步。
金融與人口“優勢”同樣脆弱。美元霸權屢遭濫用,觸發多國加速去美元化;而美國依賴移民維持勞動力,卻陷入種族矛盾與97種性別認同的社會撕裂。反觀中國,1000萬高校畢業生與製造業升級的耦合,正對沖老齡化壓力。

圖 | 2025年7月25日晚,江蘇連雲港。“直播帶崗”吸引大量求職者圍觀瞭解招聘信息
2025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上的一幕成爲轉折點註腳。當美國重提南海仲裁案時,中國代表傅聰以一句“不接受、不承認”贏得80國掌聲——背後是中國-東盟半年3.2萬億元的貿易紐帶。
同一時間,特朗普對到訪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潑冷水:“你和中國打交道不會困擾我”。這種“拋棄代理人”的突兀態度,暴露美國同盟體系的功利主義本質,也與中方“夥伴網絡”的靈活性形成反差。
約瑟夫·奈的“優勢論”本質是零和思維的遺存,但2025年的現實已給出更清晰的答案:美國對日本徵收15%關稅,卻願對中國維持10%;英偉達恢復對華芯片供應;

圖 | 2025年7月25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講話。
特朗普兩度宣稱“中美相處很好”——這些碎片共同拼出一幅圖景:軍事恐嚇、技術封鎖、金融制裁無法扼殺系統性大國,反而會反噬施壓者自身。
大國的生存法則,從來不是誰掌控誰的命脈,而是誰先認清“互鎖”的真相。因爲兩敗俱傷的戰爭沒有勝者,而太平洋足夠寬廣。
參考文獻:
1、《格雷厄姆·艾利森| 我敢斷言:明年此時,中美關係的實際進展會超出預期》2025-02-15 13:28 | 信息來源:觀察者網
2、《專訪格雷厄姆·艾利森:“修昔底德陷阱之父”思考跨越“陷阱”的中國方案》2024-07-04 08:50 |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
3、《周波:一味強調中美合作恐怕是徒勞,但雙方理應達成一個共識》2025-07-27 15:03 | 信息來源:觀察者網
4、《中美經貿會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開始舉行》2025-07-28 21:04 |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