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爲何不敢動周恩來?蔣介石都忌憚他三分!

來源: 更新: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革命戰爭時期,無數共產主義戰士喪命於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之下。

但無論反動派使出多少解數,始終有幾位共產黨領袖巋然不動,其中的典型代表正是後來廣受人民愛戴的周總理。

別說國民黨那些所謂的“能臣悍將”奈何不了周總理分毫,就連素來狂妄的蔣介石都不得不忌憚他三分!

那麼周總理爲何能讓國民黨反動派退避三舍?蔣介石又因何忌憚周總理呢?

緣起黃埔

常言道“一代黃埔人,半部近代史”。

作爲民國時代最負盛名的軍校之一,黃埔軍校堪稱“將帥搖籃”,爲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的中華民族培養了無數軍政人才。

作爲後來家喻戶曉的風雲人物,周總理更是擔任過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

那是黃埔軍校成立後不久,蔣介石請張申府舉薦能勝任教職的人才,周總理因德才兼備出現在了推薦名單上。

1924年秋,身爲中共廣東區委委員的周總理經黨組織批准,正式入職黃埔軍校。

他與蔣介石乃至國民黨此後長達數十年的交往,正是緣起於此。

在黃埔軍校期間,周總理不僅因能力出衆讓蔣介石視他爲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更憑藉嚴正公允卻又不失親和力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一衆學生。

想來這正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蔣介石緊急發佈高價懸賞令只爲緝拿周總理歸案,但最後仍無法傷及周總理的重要原因。

舉例來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後,奔走於上海的周總理曾不幸被捕。

危急關頭,正是黃埔畢業生鮑靖中挺身而出,不顧風聲鶴唳的局勢暗中助周總理逃過了此劫。

說到底“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

出身黃埔軍校的精英們幾乎都是體面人,獎金和曾經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孰輕孰重,他們心裏自會有一番計較。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連蔣介石本人對周總理的態度也是拉攏大於打壓的。

否則他也不會在北伐前夕特意設宴款待周總理,只爲邀請周總理與他一道北伐。

不過敏銳如周總理,自然一眼就看穿了蔣介石假裝禮賢下士的外表下包藏着迫害其他共產黨員的禍心,推杯換盞間婉言把蔣介石拒絕了個徹底。

這也預示着,周總理與蔣介石以及國民黨反動派因立場與追求不同,終將漸行漸遠。

那麼雙方撕破臉皮後,素來狂妄的蔣介石爲何對周總理頗爲忌憚呢?

常懷忌憚

革命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曾屢次大肆屠戮共產黨員,但只要一遇上週總理,國民黨就會束手無策,這是爲何?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在他的著作《領袖們》中提到,周總理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就像過山車一樣忽起忽落。

仔細想來,這一比喻確實恰當。

歸根到底,心之所向不同決定了周總理與蔣介石難成戰友,但彼時中國嚴峻的革命形勢,卻又一次次地把他們推向統一戰線。

具體來說,1927年蔣介石悍然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共關係降至冰點。

但雙方對抗了不到10年,日寇鐵蹄悍然南下卻再度把雙方推向了合作。

必須說明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的鎮壓與迫害的確非常殘酷,周總理也因此多次遭逢險境。

可憑藉過人的才智、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曾任教於黃埔軍校的情面。

周總理不僅總能逢凶化吉,更能一以貫之地帶領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與國民黨反動派抗爭到底!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與其說國民黨反動派不敢動周總理,倒不如說就算他們膽大包天地想對周總理下毒手,大部分庸碌之輩也沒那個腦子能鬥得過周總理。

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兩黨明着爲敵的10年時間裏是這樣,第二次國共合作露出苗頭後就更是如此了。

畢竟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後,若非周總理應邀親赴西安調停局勢,遭逢兵諫的蔣介石該如何收拾局面簡直無法想象。

雖不知被軟禁數日後的蔣介石見到周總理時作何感想,但可以確定的是,西安事變對蔣介石松口同意開展第二次國共合作意義非凡。

得益於周總理極強的談判能力與人格魅力,此後與國民黨磋商談判時,多是周總理代表中共中央出面。

眼看着昔日在自己手下任職的周總理,如今在各種情況下都能遊刃有餘地爲共產黨爭取利益,蔣介石對他的忌憚很難不與日俱增。

可無論有多少齷齪的想法,蔣介石終歸動不得周總理。

一來單憑蔣介石的心機與眼界,根本不足以撼動周總理。

再則就算只爲國民黨內部的穩定和他自己的名聲考慮,蔣介石也不能在國共合作抗日的大背景下,對周總理下黑手。

畢竟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大義當前,蔣介石若爲國民黨的私利謀害一心爲國的周總理,那他必將永遠被釘死在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

更何況縱觀蔣介石的一生,他雖然一直對共產黨存有偏見,但對待周總理這位亦敵亦友的“政敵”時,他卻始終是心存欣賞甚至敬佩的。

這是爲何?

廣受尊敬

縱覽蔣介石日記,親眷故交幾乎被他罵了個遍,爲什麼唯獨能對周總理留有風度呢?

其實蔣介石的脾氣一向不好,即便未掌大權時,他都經常與上司同僚翻臉,心裏氣不順就直接撂挑子走人,不管誰都勸不回他。

大權在握後,他自然更加肆無忌憚,甚至與他相濡以沫多年的宋美齡在他的日記裏都不全是好人。

然而當談起周總理時,蔣介石不但在日記裏都沒有大放厥詞,而且還曾盛讚他理智且有人情味。

那是1937年3月,蔣介石平安回到國統區後,突然對在西安會談時達成的初步協議出爾反爾。

周總理只得不顧個人安危地親赴杭州與蔣介石繼續磋商。

經過開誠佈公地會談,周總理洞悉了蔣介石最在乎的是日後兩黨合作抗日時的“領袖問題”,於是切中要害地化解了蔣介石的憂慮。

至此蔣介石終於暫且拋下了成見與戒心,但他更想不到的是,周總理和共產黨爲表誠意,還給他準備了一份大禮。

原來是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早年前往蘇聯後就再未歸國,而共產黨則因與共產國際關係密切,得到了蘇聯內務部已經查到蔣經國的下落並即將讓他回國的消息。

骨肉分離多年後,蔣介石驟然聞此喜訊,一時間驚喜與感激交加,不由發自內心地稱讚周總理最理智也最有人情味。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內如此欣賞周總理的人不在少數。

往前看,1926年周總理與蔣介石割席前夕,國民黨的張治中、鄧演達等人,其實已經察覺到了兩人之間的微妙氣氛。

但北伐前夕,他們依然不約而同地向蔣介石大力舉薦了能力與人品俱佳的周總理,畢竟像周總理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往後看,即便是1937年纔回國,後來與周總理的接觸又不算多的蔣經國,同樣也對周總理多有讚譽,與下屬討論周總理時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對這位對手的欽佩。

蔣經國

歸根到底,真正讓蔣介石和國民黨不敢動、更不能動周總理的絕非身份地位,而是他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洞察力以及磊落的人品,讓國民黨衆人實難望其項背。

事實也證明,在儒雅親和卻又果決堅定的周總理面前,國民黨的一切陰謀詭計終將化作迴旋鏢,狠狠刺回那些居心叵測之徒的心口!


參考文獻:

揭祕:周恩來與蔣介石關係 從共事黃埔到分道揚鑣,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3年02月19日

爲什麼敵人也敬重周恩來,人民日報,2018-03-09

蔣介石對周恩來動真情 贊其"最有人情味同志",人民網,2013年01月31日

國民黨的懸賞爲何屢屢失敗,學習時報,2018-09-03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