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不補,秋冬受苦”,入伏將至,多喫3種扶陽食物,補陽健脾
七月二十日入伏。暑氣像無形的蒸籠,熱浪翻湧,人常感疲乏乏力,汗流如注。此時,老祖宗的智慧結晶便如清風拂過耳邊:“入伏不補,秋冬受苦”。這並非無端憂慮。酷暑中人體陽氣隨汗水向外奔流,內裏卻悄然虛弱。若此時一味貪涼飲冰,讓寒邪趁虛而入,待到秋涼冬寒,那睏乏無力、手腳冰涼、容易受寒的苦楚,便是入伏時種下的因了。

因此,入伏養生,首重“扶陽”——要如同照料一株在烈日下生長的幼苗,小心呵護體內那點珍貴的陽氣。下面三種食物,便是此時節溫煦身體、補陽健脾的恩物。
一、羊肉:驅寒溫陽的“夏養珍品”
若說夏季食羊肉,許多人怕是眉頭先皺。其實,古人早已懂得“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智慧。羊肉性溫熱,入脾腎二經,能溫中補虛、益氣助陽,尤其適合伏天裏陽氣耗散、脾胃虛寒之人。

不過,羊肉那點“羶味”確實是個門檻。此時只需一鍋山藥胡蘿蔔羊排燉湯,便能化羶爲鮮,溫而不燥。
做法如下:
1. 羊排斬塊,涼水下鍋焯燙(加料酒、薑片),水沸後撈起洗淨;
2. 另起砂鍋,放入羊排、拍松的姜塊、幾顆紅棗,添足量熱水;
3. 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一個半小時;放入滾刀塊的山藥和胡蘿蔔,再燉半小時;出鍋前撒點鹽、白胡椒粉,點綴香菜即可。

湯色清潤,肉已脫骨,山藥胡蘿蔔吸飽了肉香,入口綿軟甘甜。一碗下去,暖意從胃裏緩緩升騰,是伏天裏熨帖脾胃、驅散寒氣的絕佳選擇。

二、生蠔:潛藏海水的“滋陰扶陽寶”
生蠔素有“海中牛奶”美譽。其性雖微寒,卻獨具滋陰養血、潛陽安神之效。伏天炎熱,汗出傷津,心神易浮越。生蠔蘊含的豐富鋅元素及獨特滋養力,恰能補充耗散的津液,安撫浮躁的心神,暗中助益陽氣潛藏涵養。

夏季食生蠔,貴在取其鮮美清潤。一道生蠔豆腐湯,做法極簡,卻最能激發那口來自海洋的鮮甜。
做法如下:
1. 嫩豆腐切小塊;幾朵鮮香菇切片;生薑切細絲;
2. 新鮮生蠔肉(帶殼需先撬取)用少許澱粉輕輕抓揉,清水漂洗乾淨;
3. 鍋中加少許油,爆香薑絲和香菇片,添入適量熱水燒開;
4. 放入豆腐塊,小火煮約五分鐘;轉中火,放入生蠔肉,待湯將沸未沸、蠔肉邊緣微卷時立即關火;撒鹽、白胡椒粉、幾滴香油,最後點綴蔥花或香菜。

湯清如水,豆腐嫩滑如凝脂,生蠔肉飽滿鮮甜。那口湯滑入喉嚨,彷彿含着溫潤的海水,瞬間平息了暑氣帶來的煩躁。

三、雞肉:溫和補氣的“扶陽主力軍”
雞肉甘溫,功擅補中益氣、溫養脾胃。伏天體力消耗巨大,脾胃功能亦易疲弱。雞肉性味平和,不似牛羊肉那般峻補,補而不滯,正適合爲疲憊的身體溫和注入能量,扶助陽氣升發,是伏天扶陽餐桌上的“中流砥柱”。

要讓雞肉在伏天更開胃下飯,紅燒雞塊炒青椒是個好主意。先紅燒入味,再配青椒快炒,辛香開胃,濃淡相宜。
做法如下:
1. 雞腿或雞翅根斬塊,冷水下鍋焯燙,撈出瀝乾;
2. 熱鍋涼油,放幾粒冰糖小火炒至棗紅色(糖色);
3. 迅速倒入雞塊翻炒上色,加入薑片、蔥段、一粒八角、一小塊桂皮炒香;
4. 烹入料酒、生抽、少許老抽,加熱水沒過雞塊;大火燒開轉小火燜燉約二十分鐘;待湯汁收濃,加鹽調味,盛出雞塊備用;
5. 原鍋留底油(或新起油鍋),下蒜片爆香,倒入青椒塊(或彩椒)快速翻炒至斷生;倒入紅燒好的雞塊,大火翻炒均勻即可出鍋。

雞肉裹着醬香,軟嫩入味,青椒的脆爽與微辣巧妙解膩。連湯汁都捨不得浪費,拌飯一絕,暑熱帶來的食慾不振,此刻便煙消雲散。
入伏不補,秋冬受苦。這句話穿越時光,提醒着我們:真正的健康之道,在於順應天時,在季節的縫隙裏,爲身體添一把恰到好處的薪火。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