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寒假:你以爲給了孩子快樂,實則是擺爛、對孩子的不負責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果媽~
一年級寒假,你給孩子安排寒假作業了嗎?
有一位寶媽是這麼跟果媽說的:寒假沒有給孩子安排作業,肉眼可見的,孩子變得開心了!
然後,看到孩子這麼開心,寶媽就更不願意給孩子安排作業了。
果媽只問了一句:“開學後,孩子可怎麼辦呢?”
寶媽嘆了口氣,不願再說話,因爲,說多了都是傷心。

01 你以爲給了孩子快樂,實際上呢?
有一類孩子的寒假,會經歷這樣的一段心路歷程。
剛放假的時候,開心、內心很雀躍,每天就抱着手機,蹲在電視機前,又或者出門各種玩。早上不用早起,晚上不用早睡,沒有上不完的課,寫不完的作業,這樣的小日子,簡直太快樂!
尤其是一、二年級,寒假就沒有作業,那豈不是更快樂?
但是,假期即將結束,孩子們便開始掰着手指頭數剩餘假期的日子,“厭學”的情緒也就開始逐日遞增,直至開學的前一天爆發。
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是這麼說的:假期最後幾天,每天都在做噩夢。
噩夢是什麼?就是去上學了,然後考試不會,作業一大堆。
所以,寒假給了孩子快樂,各種減負,最後,孩子真的快樂嗎?
並沒有,實則,這只是家長在擺爛,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孩子的快樂是建立在“不學習”之上,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也並不是可持續性快樂。
這個快樂,會隨着開學,立即破滅,隨之迎來的,是另一個極端:極度不快樂。
02 學校痛苦,假期“躺平”,爲何?
學習非常痛苦,但是,孩子們開始躺平之後,爲何如此高興?
如果家長仔細分析孩子寒假的快樂,你會發現,這些快樂其實有點“空虛”。
孩子躺平的寒假,在幹嘛?
在玩遊戲,在看電視,在刷視頻……
這些快樂,其實都是“低級”的,不過是在這些興奮狀態下,大腦釋放了一種可以讓孩子興奮的多巴胺物質,讓孩子收穫到了短暫的快樂和滿足。
一旦停下,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快樂被打斷了,從而需要繼續玩遊戲、看電視、刷視頻等,才能持續獲得快樂。
然而,這份虛假的快樂,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空虛、迷茫、害怕學習、不自律。
這是一份低級的快樂,一份讓孩子容易變得消極的快樂。
所以,你還會覺得,你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03 寒假,快樂和提升,可以兩不耽誤
寒假有作業,就真的不快樂嗎?
寒假有補習班,就一定快樂不起來嗎?
果媽不鼓勵家長過度給孩子報補習班,身邊確實有很多家長,一到假期就用補習班將孩子的生活填滿,這樣的孩子一直在學習中,是不快樂的。
但是,也不鼓勵家長帶着孩子躺平,一直玩手機、看電視、刷視頻,這樣孩子的大腦都要被廢掉了,低級的快樂,如何能撐起孩子璀璨的人生?
其實,寒假可以讓快樂和提升並行,兩不耽誤。
首先,制定合理的寒假計劃,嚴格執行,別讓孩子好不容易培養出的良好習慣,又一朝回到解放前。
一、二年級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在上學期,相信很多家長都花費了很多時間,讓孩子慢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作業習慣、閱讀習慣等等。
只是,養成習慣需要花費很久,丟掉一個習慣,可能只需要一個寒假,想要再度培養,那是真的很費力。
所以,在良好的習慣之下,讓孩子繼續保持,制定適合孩子的寒假計劃,提升孩子的學習,纔是讓孩子自信的根源。
畢竟,在學校,孩子們比的就是成績,比的就是誰又進步了。
其次,學習和娛樂的平衡,需要張弛有度。
學習和娛樂,其實一點都不衝突。
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因爲假期還是有充裕的時間玩耍的。
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提高做作業的效率。
該玩玩,該做作業就做作業,孩子鬆弛有度,不會覺得累,還能玩得很開心。
此外,娛樂不是指玩遊戲、刷視頻、看電視,每天適度安排也可以,但是,孩子最大的快樂,其實應該是運動,是家人的陪伴,不要本末倒置。
最後,孩子什麼樣,取決於家長什麼樣。以身作則,比什麼都重要。
家長一直玩手機、刷視頻,很有可能,你也收穫一個一直鬧着要手機的孩子;
家長一直看書、陪孩子玩,很有可能,你也收穫一個愛閱讀、自己玩也很快樂的孩子。
孩子什麼樣,在很多時候,是取決於父母的。
這次寒假出去玩,開心果在賓館看了一會兒動畫片,說實話,上一次看也不知道啥時候了。開心果一集還沒看結束,就說:“媽媽,我不想看了,好沒意思,看得我一點都不快樂,我們出去走走吧!”
那一刻,果媽忽然想到曾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句話:有事情做的小孩,是沒有時間玩手機的。
他們的快樂,不是手機能夠給的,因爲他們不需要通過玩手機,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他們的生活,本就很充實了。
所以,你還覺得“躺平”能夠讓孩子快樂嗎?
不,這只是家長對孩子的不負責罷了。
孩子真正的快樂,是陪伴,是有事可做,是成長,是提升,是充實,是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