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羊羣效應”,家有小學生時刻警惕,見識過其厲害了
你好呀,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
這件事情的發生,果媽覺得有些猝不及防,真的是被氣得一晚上沒睡好。
發生了啥?
開心果在學校“偷”別人東西了。
朋友勸我:一年級的孩子,還定義不上“偷”,最多就算不知事。
不,不問自取,便是偷。
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了,肯定知道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爲何還會拿?
果媽自己也汗顏了,要知道,開心果平日裏去親戚、同學、鄰居家,從不會動人家任何東西,但是,爲何她會“偷”班上同學的東西?
哪怕只是一個小玩意兒,1塊錢都不到。
果媽驚覺,我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定律——羊羣效應。

01 “她能拿我東西,我爲何不能拿她的?”
我問開心果:“爲什麼拿XXX的東西?”
開心果:“我喜歡啊!”
我忍住怒火:“喜歡就可以拿別人的東西嗎?媽媽跟你說過,不問自取便是偷!”
開心果持續淡定:“她能拿我的東西,我爲何不能拿她的?”
這麼一句反問,果媽愣住了。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開心果說自己的一支筆丟了,便是這個同學拿的,這個同學還不承認,後來這個同學又說筆不見了,最終不了了之。
當時,果媽沒有過多處理這件事情,只是讓開心果以後保管好自己的東西,若是真丟了,在同學那裏發現了不歸還,就及時告訴老師要回東西。
畢竟,老師不會助長孩子們隨便拿別人東西的風氣。
但是,果媽低估了“羊羣效應”。
開心果班上隨便拿別人東西的現象,太多了!無論是羣裏,還是通過開心果、其他孩子的描述,都知道班上有一個特別喜歡拿別人東西的孩子,也知道經常有東西丟失。
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心果覺得:別人都在拿啊!
也就是,因爲“羊羣效應”,她推翻了我告訴她“不問自取便是偷”“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這些理論。
02 可怕的“羊羣效應”
什麼是“羊羣效應”?
其實,這就是一種從衆心理。
個體因爲羣體壓力或者環境的影響,放棄獨立思考而跟隨多數人行爲的心理現象,被稱爲“羊羣效應”。
一個班級的風氣,受到一個或幾個孩子的影響,沒有人及時制止、引導,那麼整個班級,便很容易陷入這不好的壞習慣中。
這也是爲什麼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去個好學校,包括中考後希望不去上職專的重要原因。
古有孟母三遷,現有家長選擇學區房。
其實都是想要避免“羊羣效應”。
對於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思考、行爲等,非常受環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是一方面,而學校班級環境的影響,也是一方面,家長如何能不警惕?
尤其是班上還時常有不好的事情發生,那麼孩子更容易受影響。
03 如何避免“羊羣效應”
其實羊羣效應的體現,不僅在此,有時候家長甚至都沒有發覺,而果媽也是發現晚了,但還好,還有挽回的機會。
開心果明確受到“羊羣效應”的影響,可能很多孩子也會有,那就是考試。
“媽媽,我考了98分,沒能考100分。”
“媽媽,我同桌只考了86分,XXX考了90分,XXX考了92分。”
果媽只是一笑了之,想着,自己上進就好了。
但是“羊羣效應”在開心果“降級比較”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因爲她處於班上前幾名,她眼中的“衆”自然是比她分數更低得多,“羊羣效應”也會讓她沾沾自喜,自己還不錯,後續便容易出現“學習懶散”等各種情況。
現在果媽也是明白了,爲何開心果總是一陣一陣地想學習。
那麼,如何避免呢?
孟母三遷,果媽可沒有能力給開心果遷到哪裏去。
所以,只能直面面對。
之所以容易陷入“羊羣效應”,其實還是孩子的思考不夠獨立,眼光不夠長遠。
想要擺脫這個效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果媽也是做了長遠的打算:有事情時,就事論事,日常多給她增長見識,引導她的一言一行,讓她自己去感受,而不是去跟隨別人去感受。
或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不容易吧!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看看孩子的行爲習慣,“羊羣效應”總歸有處可尋,然後有法可治。
趁早引導,很重要!孩子纔不會隨波逐流。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有“羊羣效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