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 “障眼法”:身體這幾個表現常被錯認成其他病症
當人們談起癌症,往往聚焦於腫瘤本身帶來的危害,卻很少有人知道,癌症有時還會 “搞副業”,引發一系列看似與腫瘤無關,卻又實實在在折磨患者的症狀,這便是——副瘤綜合徵。
什麼是副瘤綜合徵?
惡性腫瘤(癌症)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臨牀表現,很多是由於腫瘤侵犯或壓迫周圍組織器官或腫瘤發生轉移而引起的表現,而有時也可能是由於腫瘤產生的一些化學物包括異位激素而引起的表現,這就是副瘤綜合徵。
副瘤綜合徵,簡單來說,就是身體里長了腫瘤後,腫瘤細胞 “不務正業”,搗鼓出一些亂子,讓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各種異常表現。這些表現並非腫瘤直接侵犯、壓迫周圍組織引起的,而是腫瘤細胞釋放出的一些異常物質,像激素、細胞因子等,或是身體免疫系統被腫瘤搞得 “亂了陣腳”,進而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很多腫瘤都可能伴有副瘤綜合徵的表現,但最常見伴發副瘤綜合徵的腫瘤類型是小細胞肺癌。
副瘤綜合徵主要可能是哪些表現呢?
副瘤綜合徵可涉及內分泌、神經、消化、造血、骨關節、腎臟及皮膚等多個系統多種不同的臨牀表現,這些表現並不是由原發腫瘤本身或腫瘤轉移竈所在部位直接引起的。
一是內分泌方面的紊亂表現。一些腫瘤,比如肺癌、腎癌,會 “兼職” 內分泌腺體的功能,亂釋放激素,這種叫做內分泌性副瘤綜合徵,是由腫瘤細胞異位激素分泌引起的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臨牀症狀表現。
以小細胞肺癌爲例,可以異位分泌多種激素或具有內分泌功能的多肽物質,除了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外,還包括催乳素、生長激素、腎素等激素,可出現溢乳、閉經、高血壓等表現。臨牀最主要的是以下兩種:
1、抗利尿激素異位分泌綜合徵(SIADH):是由於腫瘤異位分泌ADH(抗利尿激素)引起的,臨牀主要表現爲低鈉血癥、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易激惹、神志不清等。
2、庫欣綜合徵(Cushing綜合徵):是由於腫瘤異位分泌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的,臨牀主要表現爲體重增加、滿月臉、高血壓、高血糖;血漿皮質醇激素及ACTH升高,高血鈉、低血鉀、鹼中毒等。
二是神經肌肉方面的症狀表現。神經母細胞瘤、小細胞肺癌等腫瘤,會讓身體產生攻擊神經系統的異常免疫反應,或是釋放影響神經傳導的物質。患者可能會手足麻木、肌肉無力,連拿個東西、走個路都費勁,嚴重的會出現肢體癱瘓,生活不能自理。還有些患者會出現癲癇發作,突然抽搐、意識喪失,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極大驚恐與負擔。這種叫做神經系統副瘤綜合徵,是由於腫瘤細胞表達神經系統抗原,從而與神經組織產生交叉免疫反應,導致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1、蘭伯特-伊頓綜合徵(Lambert-Eaton綜合徵):又稱腫瘤肌無力綜合徵,是一種由免疫介導的神經-肌肉接頭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小細胞肺癌最常伴發的神經系統副瘤綜合徵,約1-3%的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初診時以該病就診。發病機制是由於產生抗VGCC抗體(電壓門控鈣通道抗體),臨牀主要表現爲四肢肢體近端肌無力和自主神經障礙(口乾、上瞼下垂等)。
2、抗Hu抗體介導的綜合徵: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細胞特異性抗原導致機體抗Hu抗體的產生,抗Hu抗體作用於神經元RNA結合蛋白而引起臨牀症狀,特徵表現是炎症反應和神經元缺失,包括小腦變性、邊緣葉腦炎、斜視眼陣攣-肌陣攣等。
三是血液系統方面的異常表現。一些癌症會導致身體的造血功能失調,比如白血病,本身就是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但有些實體瘤,像胃癌、腸癌,也可能引發血小板減少,患者容易出現皮膚瘀斑、牙齦出血,甚至消化道大出血;或者白細胞減少,身體抵抗力下降,頻繁感染,發燒、咳嗽、泌尿系統感染等問題接踵而至。
怎樣診斷副瘤綜合徵呢?
診斷副瘤綜合徵有點像破案,醫生得抽絲剝繭。
首先,得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瞭解腫瘤的類型、分期,以及患者出現的各種症狀。
然後,要做一系列檢查,像血液檢查,看看激素水平、電解質、血常規等指標有沒有異常;影像學檢查,排除腫瘤直接侵犯、壓迫導致的症狀;有時還得做神經電生理檢查,評估神經受損情況。
需要綜合以上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判斷是不是副瘤綜合徵在作祟。
副瘤綜合徵怎麼治療?
治療副瘤綜合徵,關鍵在於兩點:
一是治療原發腫瘤,只有把腫瘤這個 “罪魁禍首” 控制住,源頭切斷了,副瘤綜合徵纔有好轉的希望。比如通過手術切除腫瘤、化療、放療等手段,縮小腫瘤體積,抑制腫瘤細胞活性。治療關鍵是抗腫瘤治療,控制腫瘤。
二是針對副瘤綜合徵的具體症狀進行對症治療。如果患者出現低鈉血癥,就適當補充鈉鹽;有癲癇發作,就用抗癲癇藥物控制;血小板減少,可以輸注血小板,提升身體的止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