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一定要做這項檢查,90%的人都忽略了,你可能也錯過了
現在大家都重視體檢,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想檢查一下有沒有腫瘤,即所謂的腫瘤體檢(篩查)。
一說到腫瘤體檢,抽血查腫瘤標誌物基本上是“標配”,每檢必查。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大家都不要去查腫瘤標誌物,而是要大家不要過於迷信標誌物。
其實,抽血查腫瘤標誌物對於腫瘤篩查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過度做這種檢查反而可能有兩個不良後果:
1、如果抽血查腫瘤標誌物結果異常(升高),確實可能由此進一步檢查從而發現腫瘤(這也是它的價值之一),但多數人只是輕度升高,導致這種輕度升高的原因很多,但很多人就是會因此擔心是癌症引起的,從而陷入焦慮之中,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工作,更可能導致進一步的過度檢查(其中有的檢查是傷害性的檢查,費了錢還承受不必要的身體傷害)。
2、如果抽血查腫瘤標誌物結果正常,則會想當然認爲是一切正常,沒有得腫瘤。這當然是不對的,腫瘤標誌物正常不等於沒得腫瘤。這反而會誤導大家不去做真正更有價值的檢查,而這些檢查恰好是很多人不願意去做的(大家普遍喜歡抽管血就能查腫瘤),於是很多人的腫瘤體檢基本上就成了抽血查腫瘤標誌物。
所以,對於腫瘤標誌物篩查腫瘤,要客觀理性看待。
其實,說到腫瘤體檢(篩查),對於40歲特別是45歲以上,不管男女,最應該做的一項檢查是腸鏡,同時也推薦做胃鏡,特別是食管癌胃癌高危人羣。後續複查間隔時間根據第一次檢查結果決定。
關於腸鏡
通俗一點說,結腸鏡就是用一根管子經由肛門進入肛管,直腸,結腸,操作人員藉助電視屏幕來觀察整個結直腸粘膜的情況,包括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至迴腸末端的腸道粘膜,如果是超聲腸鏡(攜帶超聲探頭),還能觀察到腸壁肌層和腸周情況。
什麼情況下要考慮做腸鏡檢查?以下幾種情況要考慮腸鏡檢查:
一是用於結直腸癌(大腸癌)的篩查,這是一種體檢性的檢查,是針對無症狀的健康適齡人羣或高危人羣主動進行的篩查檢查,目的是早期發現癌症和癌前病變。
1、篩查對象:一般人羣和高危人羣(曾患大腸癌,曾患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患者的直系親屬)。
2、篩查建議:大便潛血試驗和腸鏡
一般人羣篩查:從45歲(也可提前到40歲)開始,每年1次大便隱血(OB)檢測,每10年1次腸鏡檢查(建議儘量不超過5年,供參考),85歲以後不推薦繼續篩查。如腸鏡發現異常(比如息肉),後續複查間隔時間請聽從醫生安排。
高危人羣篩查:篩查起始年齡視情況進一步提早,篩查頻次也要增加。
3、提醒:有腹瀉、便祕、便血等排便習慣、大便形狀或性質方面的異常改變,請及時到專科就診檢查。
二是用於某些疾病的診斷,主要包括:
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的慢性腹瀉;原因不明的腹部腫塊,不能排除大腸及迴腸末端病變者;原因不明的中下腹疼痛;疑有良性或惡性結腸腫瘤,經X線檢查不能確診者;疑有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鋇劑灌腸或腸系檢查發現異常,需進一步明確病變的性質和範圍;結腸癌手術前確定病變範圍,結腸癌、息肉術後複查及療效隨訪;原因不明的低位腸梗阻。(僅供參考,具體請聽從您就診醫生的安排)。
不過,也要注意,有些情況下是不能或慎重做腸鏡檢查的,比如,有嚴重的心肺疾患無法耐受內鏡檢查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內鏡檢查者,腦卒中患者等情況當然都不適合做腸鏡檢查。此外,腸梗阻、中毒性巨結腸通常不宜腸鏡檢查;由於腸鏡檢查需要清潔腸道,所以如果對腸道清潔劑成分過敏,無法做到較好的腸道準備,那也很難完成腸鏡。其實不能做腸鏡的情況不止這些,具體的也要聽從醫生的安排。
關於胃鏡
所謂胃鏡檢查,其實就是把一根管子(軟管,管的前端有攝像裝置),從嘴巴里伸入,經過口、咽、食管,到達胃和十二指腸,軟管前端攝像裝置可以把管子經過部位的情況攝錄下來並傳導到電視屏幕上,胃鏡醫生一邊操作胃鏡一邊看電視屏幕畫面,從而瞭解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的情況。所以,胃鏡其實就是上消化道內鏡,食管胃十二指腸鏡。
普通胃鏡只能看到食管、胃和十二指腸表面粘膜情況,而攜帶超聲探頭的超聲胃鏡,還能觀察到食管、胃壁粘膜以下和胃周情況,這對食管癌和胃癌的分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幾種情況要考慮胃鏡檢查:
一是用於食管癌和胃癌的篩查,這是一種體檢性的檢查,是針對無症狀的健康適齡人羣和食管癌/胃癌高危人羣主動進行的篩查性檢查,目的是早期發現食管癌和胃癌以及癌前病變,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1、符合下列①和②-⑥ 中任一項者列爲食管癌高危人羣,建議作爲篩查對象:①年齡>40歲;②來自食管癌高發區;③有上消化道症狀;④有食管癌家族史;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⑥ 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菸、重度飲酒、頭頸部或呼吸道鱗癌等)。
推薦對食管癌高危人羣先做普通內鏡檢查,並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電子染色內鏡精查,如內鏡下沒發現可疑病竈,則定期隨訪;如內鏡發現可疑病竈,則進行活檢病理,根據不同病理結果採取相應隨訪複查和處理方案,比如輕度異型增生建議3年隨訪1次;中度異型增生每年隨訪1次;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黏膜內癌等行內鏡下治療。
2、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列爲胃癌高危人羣,建議作爲篩查對象人羣: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羣;②Hp感染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一級親屬;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胃癌高危人羣可直接進行胃鏡篩查,也可先採用非侵入性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檢測和危險因素問卷調查等作爲初篩手段,篩出高風險人羣,再進一步行胃鏡檢查,似乎更爲可行。如果胃鏡檢查發現可疑病竈,則取活檢送病理學檢查,後續根據活檢病理結果採取相應的隨訪複查和處理方案。
二是用於上消化道疾病的診斷:
1、有症狀(比如上腹部疼痛、上腹脹、消化不良,胸骨後疼痛、燒灼、反酸;吞嚥梗阻感,吞嚥困難;黑便,懷疑消化道出血等),經相關檢查無法明確診斷者需要考慮胃鏡檢查。
2、影像檢查發現可疑上消化道病變,比如胸腹部CT、X線檢查等,爲了進一步明確診斷,要考慮胃鏡檢查。
3、上消化道的潰瘍、癌前病變、食管癌和胃癌等疾病的隨訪複查。
4、醫生認爲的其他情況。
通過胃鏡檢查可以發現上消化道的炎症病變(食管炎、胃炎)、潰瘍性病變(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息肉性病變、腫瘤性病變,以及功能障礙性疾病(比如胃食管返流、賁門失遲緩等),還可以發現食管裂孔疝、狹窄、梗阻以及憩室等解剖性異常。但也要注意,有些情況不能做胃鏡,或要慎重做胃鏡,比如,有嚴重的心肺疾患無法耐受內鏡檢查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內鏡檢查者。聽從醫生的安排。
做腸胃鏡痛苦嗎?
坦白地說,腸胃鏡檢查確實可能會帶來一些不適,而腸鏡檢查除了檢查本身的不適,在腸鏡前還需要用到瀉藥,腸道準備過程中多少會有些不適。不過,多數人完全可以耐受,不必要太擔心,更重要的,相比檢查給你帶來的益處,這點不適可以忽略,也是值得的。
當然如果你實在害怕,那就考慮無痛腸鏡/無痛胃鏡,即麻醉下腸鏡/胃鏡,通過使用鎮靜催眠藥物,讓你很快進入淺睡眠狀態,從而順利完成內鏡檢查,你感覺不到任何的不適,就像睡了一覺什麼事也沒發生過。無痛內鏡檢查特別適合那些精神極度緊張恐懼的人以及對疼痛刺激特別敏感的人,還有其他無法配合完成檢查者。但也要注意,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無痛內鏡,請聽從醫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