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移居美國,悼念安倍晉三的呂麗萍,再犯老毛病!結局大快人心

來源: 更新:

前言

7月14日,一條微博突然登上熱搜。

發文的人是呂麗萍,她寫道:NBA球星凱文·杜蘭特年薪幾千萬美元,卻每天生活費只花99美元。

開的是二手特斯拉,喫五塊錢漢堡,坐經濟艙,還捐了七千五百萬美元給窮人建了七所學校……

最後,她用感慨的語氣引用所謂杜蘭特的“金句”。

“幫助他人,比獲得任何獎項都更令人感到幸福。”

看起來很勵志,也很動人。

可惜,現實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演技代表到輿論風暴中心

杜蘭特中文網直接發文反駁:“這年頭還有人看《意林》?杜蘭特自己差點都信了。”

一句話,把這位“金馬影后”的“感動小作文”變成了網絡笑柄。

曾經,她是中國電影的驕傲;如今,卻一次次站在公衆輿論的對立面,翻車的聲音此起彼伏。

這不是第一次,也很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次。

提起呂麗萍,很多觀衆的腦海中會立刻浮現那個倔強、聰慧、眼神裏有光的“戈玲”。

那是90年代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裏的經典角色,也幾乎是無數人心中的白月光。

她出身北京,書香世家,自小學琴棋書畫。

後來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和姜文、葛優、嶽紅成了同窗。

大學畢業不久,她憑藉《老井》拿下金雞獎、百花獎最佳女配,一躍成爲備受矚目的演技派。

之後十幾年,她出演《童年的朋友》《激情燃燒的歲月》《玩酷青春》等。

演技獲贊、獎項不斷,走到哪兒都是觀衆自發鼓掌的“實力派代表”。

用一句話形容,她曾是中國影視圈裏,那種看一眼就知道是“老戲骨”的演員。

如果時間就此停下,呂麗萍的名字只會被寫進影視教材,而不是今天的新聞通稿。

但生活從來沒有如果。

2019年,呂麗萍和丈夫孫海英對外宣佈“退出娛樂圈”,表面理由是想安度晚年。

但沒多久,兩人就被拍到舉家移民美國。

起初,大家也並沒有太多負面反應,明星移民早已不是新鮮事。

但呂麗萍夫妻倆之後的種種言行,卻一次次挑戰公衆的耐心。

比如她在社交平臺祝“美國生日快樂”,卻在中國國慶節當天默不作聲。

202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她在網上發了哭泣和鮮花的表情悼念。

再比如,這次毫無依據地杜撰杜蘭特“節儉捐款”的事蹟,還套上高尚的金句……

這些行爲,被不少網友稱爲“舔得過於明顯”,而她的“美國濾鏡”,也成了許多媒體諷刺的靶子。

如果說普通人有權發表觀點,公衆人物,尤其是享受過國家資源、公衆喜愛的人,更該慎言慎行。

呂麗萍忘了自己走到今天的位置,是一代代中國觀衆用熱愛捧起來的。

孫海英更是典型的“戲裏硬漢,戲外瘋言瘋語”。

他曾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飾演石光榮,憑這個角色贏得一票中老年觀衆的喜愛。

可現實中的他,卻不止一次在宗教與文化問題上“出軌”。

他說《西遊記》是“基督教小說”,孫悟空其實是“耶穌的化身”。

他說哪吒的重生,是對耶穌復活的模仿。

甚至在體育領域,他也能套上信仰:“中國足球踢不好,是因爲不信上帝。”

這些言論乍看可笑,深看卻讓人不安。

他似乎刻意貶低中國傳統文化,把西方宗教包裝成“答案的終點”。

而呂麗萍,多次在網上點贊轉發丈夫這些內容,一個唱主角,一個捧哏,雙人搭檔,配合默契。

這不是“自由言論”的範疇,這是公衆人物在挑戰一個國家情感的底線。

回到這次的杜蘭特事件。

其實NBA球員的生活方式網上一查就有,他有豪宅、有私人飛機、有奢侈品代言,這都不是祕密。

呂麗萍卻硬是把他包裝成“節儉慈善楷模”,一個簡直可以寫進道德教材的完人。

她不是沒文化,不是不知道現實,只是她太想用“道德敘事”來爲“美國優越論”背書。

這種心態,恰恰說明她早已不再是那個對角色敬畏、對真實敏感的藝術家。

她選擇性的相信、選擇性的輸出,只爲構建一個她幻想中的“西方天堂”,哪怕它與現實毫不相干。

在國內的時候,呂麗萍夫婦曾開辦一所藝術學校,打着“呂麗萍親授”“姜文葛優教學”的名頭招生。

但不少學生爆料,一年下來呂麗萍只出現兩次,所謂“名師授課”其實就是放電影錄像,所謂“包進劇組”就是去北影廠門口蹲羣演。

最終,法院判學校退還部分學費,可兩口子早已拿錢跑去了美國。

這種事做一次,聲譽就全毀了。

尤其對於她這樣的“人民藝術家”候選人來說,簡直是自斷羽翼。

呂麗萍與前夫張豐毅育有一子張博宇,起初也在演藝圈發展,演過一些正劇角色,形象不錯。

可父母的一連串騷操作,直接拖累了他。

有劇組透露,只要是他出演的項目,觀衆評論裏就開始出現抵制言論,甚至逼得導演換角。

多年積累,一夜崩塌。

反觀張豐毅,一直在拍戲,低調穩重,口碑依舊,對比之下,更顯諷刺。

這也是公衆人物連帶效應的現實表現,你可以說你自由,但你沒法否認:自由是有代價的。

如今的呂麗萍,社交平臺被封,國內活動被禁,生活在國外也不見風光。

前段時間,她和丈夫被拍到在美國街頭翻垃圾桶,呂麗萍彎腰撿瓶子,孫海英推着手推車,照片被網友瘋傳。

她回應說是“垃圾分類環保”;孫海英更絕,說:“如果中國人改信上帝,我給你們撿瓶子。”

一語雙輸。

一個曾經被譽爲國民影后的女演員,一個被奉爲銀幕硬漢的男人,如今靠狡辯與指責維持輿論熱度。

他們不是沒得選,而是選錯了方向。

有人說,呂麗萍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這話不假。

她曾擁有最珍貴的觀衆緣、最閃耀的獎項、最穩固的地位。如果她安安靜靜演戲,現在絕對是德藝雙馨的代表人物。

可她偏不,她要爭、要唱高調、要站在“自由”的高地俯視一切。

但她忘了,真正的自由,是對信念的堅持,不是對文化的背叛。

公衆人物可以選擇離開,但不能選擇雙標。喫着中國飯,罵着中國鍋,這種行爲,不僅傷人,更寒心。

結語

呂麗萍再翻車,不是偶然。

每一次言論失當,每一次濾鏡崩塌,每一次“假道德”被拆穿,都是她主動選擇的結果。

公衆人物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特殊人羣”,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爲標尺。

而在當下這個輿論快速反饋的時代,公衆不會無條件原諒,更不會長期縱容。

演技再好,獎項再多,也敵不過立場的偏離。

明星不需要天天喊口號,但請記住,愛國,是職業的底線,更是人格的起點。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