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痛”變成致命殺手:從18歲抗癌博主的離世認識這種少見腫瘤
2025年2月17日,18歲抗癌博主“晟寶”因骨肉瘤離世的消息衝上熱搜。這位少年15歲確診時,家人曾將他腿部的劇痛誤認爲“生長痛”,直至病情惡化才確診爲惡性骨肉瘤。儘管經歷保肢手術、化療和短暫康復,最終仍在與癌症抗爭3年後離世。他的故事不僅讓千萬網友淚目,更揭示了被稱爲“青少年殺手”的骨肉瘤之兇險。本文將結合醫學研究與真實案例,科普這一疾病的致命性與應對策略。
一、骨肉瘤:青少年最兇險的骨腫瘤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一種起源於骨組織的高度惡性腫瘤,約佔兒童惡性骨腫瘤的56%。其特點是快速侵襲、易轉移,好發於10-25歲青少年羣體,發病高峯爲15-19歲,因此被稱爲“青少年殺手”。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長骨幹骺端,如膝關節附近的股骨遠端(40%)和脛骨近端(20%)。
晟寶的病例極具代表性:15歲確診時腿部疼痛被誤判爲生長痛,數月後病情急轉直下,最終確診爲骨肉瘤。這種誤診並非個例——由於青少年骨骼發育期的“生長痛”普遍存在,約60%的骨肉瘤患者初次就診時已處於中晚期。
二、隱匿的早期症狀:如何與“生長痛”區分?
骨肉瘤早期症狀沒有特異性症狀,因此容易被忽視或誤以爲是其他原因(比如生長痛)。如發現以下異常表現要提高警惕:
1. 夜間持續性疼痛:普通生長痛多爲間歇性,而骨肉瘤疼痛往往夜間加劇,且通過休息無法緩解。
2. 局部腫脹與皮溫升高:腫瘤部位因血供豐富常出現腫塊,皮膚溫度高於周圍組織。
3. 活動受限:如晟寶因腫瘤壓迫關節導致行走困難。
4. 病理性骨折:約15%患者因骨質破壞出現非暴力性骨折(沒有明顯的外力或輕微外力就出現“自發性骨折)。
一項針對500例青少年骨肉瘤的研究顯示,延誤診斷超過3個月的患者,5年生存率從70%驟降至30%。因此,若青少年出現持續2周以上的不明原因骨痛,務必進行X線、MRI(磁共振)或活檢排查。
三、治療困境:保命還是保肢?
晟寶的治療經歷反映了骨肉瘤治療的典型矛盾:醫生曾建議截肢,但家屬選擇保肢手術。目前標準治療方案爲術前化療+手術切除+術後化療,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60%-70%。然而,保肢手術需滿足兩個條件:腫瘤未侵犯主要血管神經,且化療後體積縮小。
保肢雖能保留肢體功能,卻面臨兩大風險:一是複發率高達30%;二是術後併發症,如感染、假體鬆動等。
對於轉移性骨肉瘤(約20%初診患者已轉移),5年生存率不足30%。近年來雖然有靶向治療(比如雷莫蘆單抗)和免疫療法(PD-1抑制劑)的治療探索,但目前大多仍處於臨牀試驗階段。
四、爲何青少年成爲高發人羣?
骨肉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但以下因素可能相關,值得關注:
1. 骨骼快速生長期:青春期骨骼細胞分裂活躍,DNA複製錯誤風險增加。
2. 遺傳傾向:約3%患者攜帶RB1或TP53基因突變(如李-佛美尼綜合徵);
3. 放射線暴露:兒童期接受放療者發病率提升5-20倍。
值得注意的是,骨肉瘤與生活習慣沒有直接關聯,不過均衡飲食、避免過度肥胖總還是有好處的,可能降低其他癌症風險。
五、社會支持:被忽視的心理戰
晟寶母親在病牀前的哭訴,折射出癌症家庭的心理重壓。紀錄片《人間世》中,11歲的安仔截肢後仍渴望“出去玩”,13歲的王思蓉以自殺威脅拒絕截肢……
這些案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青少年患者不僅要對抗病魔,還需承受身體殘缺帶來的心理創傷。
研究顯示,約40%的青少年癌症患者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而父母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更高達60%。因此,治療需整合心理干預、疼痛管理和社會支持,而非僅聚焦於生理指標。
早診早治,方能改寫結局!
晟寶的離世令人痛心,但他的故事爲公衆敲響警鐘。面對骨肉瘤,早期診斷是生存的關鍵,而社會對罕見病的認知提升、醫療資源的公平分配、新療法的加速研發,則是未來挽救更多生命的希望。正如網友所言:“願天堂沒有病痛”,但我們更需努力,讓人間少一些這樣的悲劇。
(注:本文綜合醫學文獻、公開報道,部分案例細節參考紀錄片《人間世》及患者家屬公開信息,醫學科普,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