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建設不能跟在西方後頭依樣畫葫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後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爲標準和模式,而是要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雙一流”建設不是單純的學校和學科排名之爭,而是文化精神、學術貢獻與創新能力的綜合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體現,更是關乎國家戰略能力、文化自信與文明貢獻的根本大計。只有厚植精神根基、確立自主標準、推動交叉創新,才能真正走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自主科學之道。
以“三大精神”爲體
精神是一流大學的根脈。“雙一流”建設必須以精神爲引領,樹立清晰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而這一要求可以進一步轉化成爲弘揚教育家精神、傳承科學家精神、樹立黃大年精神的實踐路徑。
堅定弘揚教育家精神,是中國傳統和中國大學的文化底色。真正的一流大學,必須把培根鑄魂作爲教育的首要任務,把立德樹人作爲根本使命,必須擁有一批胸懷家國、潛心育人的教育家。只有堅持教育家精神,才能避免功利化傾向,才能在人才培養中塑造健全人格與崇高理想。教育家精神所凝聚的理想主義情懷與務實治學風範,正是“雙一流”建設保持正確方向的重要保證。
不斷傳承科學家精神,是推動知識創造和科技躍升的核心動力。科學的本質是創新,科學家的使命是探索真理、造福人類。新時代“雙一流”建設,必須傳承胸懷祖國、勇攀高峯、淡泊名利、集智攻關的科學家精神,培育能夠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從0到1”原創性突破的科研羣體,使科學家精神成爲科研評價和人才培養的鮮明標尺。
繼續樹立黃大年精神,是家國情懷與學術追求統一的必然要求。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事蹟,是我國教育家、科學家精神在新時代的結合與呈現。樹立黃大年精神,就是激勵廣大師生把個人學術追求與國家戰略需求緊密結合,把學術理想和家國情懷緊密相連,在“雙一流”建設中確立“爲國而學、爲民而研”的價值導向。
以“自主、科學”爲用
“雙一流”建設不能照搬西方,更不能把國際排名作爲關鍵指標,而是要構建與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大學分類發展和學科專業優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真正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不在於有多少篇“國際論文”,而是能否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實踐、能否用中國話語回答世界關切。必須立足中國自身實踐,以不斷取得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創理論成果、不斷提升政策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爲核心任務。
在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的使命在於探索真理、推動創新,要把原創性作爲第一標準。“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這就要求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的建設不再單純依賴國際通行的發文引文指標,而要實現從“跟蹤模仿”到“原始創新”的跨越。要強化戰略導向,優化學科佈局,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解決重大原創性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問題。
在工程技術科學領域,學科的使命在於解決國家發展的現實技術難題,要突出服務國家戰略。工程技術科學既是理論創新的實踐出口,也是“雙一流”高校貢獻國家建設的直接抓手,其學科建設要緊密對接製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加強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學科建設。其評價標準不能停留在論文數量和專利數量,而要突出技術成果轉化率、產業貢獻度、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水平、對國家戰略工程的支撐力等。
自主、科學確定“雙一流”建設標準,一是立德樹人,以人才培養質量爲根本尺度;二是學術創新,以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爲核心標準;三是社會貢獻,以服務國家戰略、回應人民需求爲價值導向。這就需要在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學科體系,從而讓不同大學、不同學科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
熔鑄古今、匯通中西
貫通之道,不僅是中華學術傳統的延續,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更是融會古今中西、開拓未來學科的方略。
貫通古今,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爲現代學科、學術發展提供了獨特根脈。貫通古今並非守舊,而是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爲原則,使傳統文化在現代學術體系中煥發新的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科學思想與哲學智慧,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學科體系相結合,不僅能拓展研究視野,也能增強學科的中國特色文化自覺,既守住文化之根,又開拓知識之新。
貫通中外,是互學互鑑的前提。真正的一流大學,絕非“自我封閉”的學術孤島,而是“兼收幷蓄”的開放高地。這要求“雙一流”建設不僅要立足中國,更要面向世界,擁有全球視野和人類關懷,在國際合作中提升話語權,在文明對話中展現大國擔當。通過國際合作研究平臺、共建實驗室、共同發起大科學計劃、全球學術對話等方式,推動中國智慧與世界文明相互借鑑。
貫通學科,是創新突破的關鍵。未來的世界是屬於交叉創新的時代。在科技倫理、全球治理、數字人文等前沿領域,學科交叉正在成爲知識創新的突破口,這意味着要強化人文關懷與科學素養的互補。例如,人工智能研究離不開倫理學思考,公共治理改革需要數據科學支持,這不僅能夠有力推動學科結構調整,更有助於培養能夠應對未來挑戰的複合型人才。未來的一流大學將不再是學科的拼盤,而是思想的合奏。
貫通知識,是拓展邊界的使命。人類知識的前沿往往存在於知識的“無人區”。“雙一流”建設不僅要在現有學科邊界內追求卓越,更要在知識的前沿探索未來大學和學科的新樣態。這就要求在知識生產層面,鼓勵跨學科研究方法創新,形成新的研究範式和知識增長點。只有當大學敢於探索未知,勇於跨越知識的邊界,才能爲人類文明提供新認知、新範式和新智慧。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