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和還俗,到底哪一個是正常的軌道?
2025年11月2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主辦的“個體的抉擇:當人生主動‘脫軌’——《還俗》新書分享會”在上海樂開書店舉辦。分享會邀請《還俗》作者、蘇州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王耘解讀還俗故事背後的深層意義,與讀者們共話佛門內外個體的人生羣像,探討信仰、身份與抉擇的平衡。
《還俗》是王耘教授的首部非學術性紀實作品。本書採用非虛構紀實手法,通過四年多的田野調查,採訪了還俗者、僧人、居士、學者四類羣體,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王耘回憶道,本書創作的動機來源於他爲佛學院僧人代課的經歷,他在與僧侶和還俗者的頻繁互動中思考“出家和還俗,到底哪一個是正常的軌道?哪一個是脫軌?”
王耘強調,本書並非鼓勵還俗或出家,而是以真實故事作爲“多棱鏡”,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還俗”這一社會現象,打破偏見,展現個體在理想與現實間的艱難平衡。通過諸多鮮活案例,王耘分析了僧人們還俗的多樣動機:有人因發心不正,逃避婚姻;有人因現實壓力,養老無依。而佛門內部態度亦有分化:部分居士視還俗爲“背叛”;僧團則多持“愛誰誰”的包容態度。王耘指出,這些故事旨在引發思考,即當信仰遭遇現實衝擊,個體如何在解構後重尋意義。
《還俗》,王耘 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分享會的互動環節將話題延伸至宗教與社會的交織關係。讀者圍繞僧人身份提出問題:佛學院教育能否培養“有智慧的僧人”?王耘回應,當前僧才培養存在“佛學院與師徒制”雙軌矛盾,南方佛學院興盛,但教育內容與社會有所脫節,存在佛學院博士證不受社會認可等問題。而僧人收入、養老等現實問題也凸顯了制度缺陷,年老後若無人供養也會陷入困境。僧人也有慾望和煩惱,而佛教的核心價值是“讓人清醒”,幫助個體在迷茫中保持智慧。王耘主張理性看待佛教,“把它當成一種文化和思考模式”。
王耘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呈現“紀實”的價值,還能通過真實故事打破大衆對 “還俗” 的偏見,激發對信仰、身份與選擇的多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