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守望”美展走進靜安寺街道,讓文化惠民落在“零距離”的溫暖裏
11月3日,申城最美的秋季,微風中帶着桂香,銀杏、楓葉在慢慢變換色彩,明亮又溫馨的靜安寺街道黨羣服務中心多功能廳迎來小而美的浦江流芳系列“和平的守望”——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美術作品展巡展。一幅幅呈現沉甸甸歷史以及展現和平盛世的美術作品,以架上畫展的形式,在親切的社區空間與百姓大衆相遇。
“和平的守望”由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上海市文藝培訓指導中心、上海新文藝工作者聯合會、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留蘇分會共同策劃主辦,自今年8月在上海市文聯完成首展之後,先後在長寧區工人文化館、嘉定區菊園新區社區黨羣服務中心的市民展廳、嘉定區安亭整震川美術館、奉賢區莊行鎮海上賢韻非遺活態館等地巡展。此次在靜安寺街道黨羣服務中心的展覽,精選30件體量適中的高水準美術作品,涵蓋油畫、水粉畫、中國畫、雕塑、木刻、連環畫等多種形式,凝結着中華民族在浴血奮戰的年代頑強不屈的精神,也展開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圖景。
這些作品來自活躍在上海美術界的老中青年藝術家們的精心創作。例如,80歲老藝術家陸志文的《陳嘉庚故居》,筆觸間流淌着對抗戰期間愛國華僑領袖報國精神的敬意,兼具藝術創新與歷史厚重感;雕塑中堅力量蔣進軍的《無名英雄》,力量與美感兼備,詩意地致敬先烈、緬懷犧牲;青年藝術家謝曉霏的《烽火課堂,八秩迴響》,以時空對話的巧妙方式,讓和平的信念與堅韌的精神代代相傳。架上繪畫展獨有的藝術特點,則讓這些作品有了貼近市民的氛圍,既保留藝術創作的完整細節,又能讓大家近距離駐足觀賞。
展覽儼然一個“移動的藝術驛站”,讓文化惠民真正落到“零距離”的溫暖裏。沒有遙遠的展廳距離,不用特意安排時間,周邊居民茶餘飯後步行來此,就能在畫架前與藝術對話。
“靜安寺街道,不僅是我們熟悉的現代都市街區,也是一片曾親歷過那段烽火歲月、見證過民族不屈精神的土地。這裏的街巷裏弄,曾默默承載過歷史的重量;而今天的繁華與安寧,正是對往昔先烈們最深切的告慰。”靜安寺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柴春羚說,畫家筆下的光影色彩,既是對那段不容忘卻的記憶的莊嚴回望,也是對腳下這片土地如今祥和景象的深情禮讚。
展覽開幕式現場,畢業於列賓美院的藝術家劉開海將一幅特別創作的水彩畫《劉長勝故居》贈送給靜安寺街道。他告訴記者,平時自己經常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寫生,描繪上海的各類建築、街道,曾經無數次路過位於靜安區愚園路81號的劉長勝故居,但真正把它畫下來還是第一次。“上海有太多光榮的紅色地標,值得被更多人瞭解。”
“這是一次讓藝術紮根社區的文化實踐,讓高雅藝術走出殿堂、貼近生活的‘藝術親民’行動。此刻立在我們眼前的畫架,撐起的不只是一幅幅畫作,更是連接歷史與當下、藝術與生活的溫暖橋樑。”上海市文藝培訓指導中心主任張文軍在展覽說。他希望,附近的居民能多來畫架前走走,在筆墨色彩中回望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在生動畫面裏感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更把“守望和平”的信念傳遞給身邊每一個人,“願這場家門口的架上畫展,能成爲社區文化生活的一抹亮色,讓藝術滋養心靈,讓記憶照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