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行走中滋養心靈,吸引青少年閱讀上海這部大書
申城裏弄很多,愚谷邨爲何被稱爲“愚園路明珠”?這處兼具煙火氣與紅色文化的“市井福地”,有着怎樣的文化脈絡?
日前,第三屆靜·安青少年文學營在靜安區圖書館亮相,來自民立中學、市西中學、市西初級中學、育才中學等靜安區作家協會團體會員的學生歷經文學寫作與行走滋養,收穫感滿滿。兼具人文氣息與探索樂趣的愚園路CityWalk,在國際靜安推介官、“心城市”創始人朱一寧的帶領下,令人見識特色馬路的另一面——青年學子從靜安寺出發,沿着愚園路一路漫步 ,途徑愚園遺址、茅盾寓所遺址、愚谷村(中共中央上海局機關舊址、應野平、茹誌鵑等舊居)、湧泉坊、百樂門(潘漢年寓所舊址)、靜安寺救火會等文化地標。
比如,“愚谷邨”之名暗藏深意,“愚”取“大智若愚”,“谷”含“虛懷若谷”,雙關里弄“魚骨”狀佈局——大弄堂旁延伸“魚刺”般小弄堂,規整中藏着生活靈動。小讀者用腳步丈量城市,邊聽專家講解,沉浸式感受城市變遷與濃郁人文底蘊,開啓對城市文化的深度觀察與思考。
活動由靜安區作家協會、靜安區圖書館聯合主辦,由簡平、姚偉國、濮麟紅擔任營長,採用文學講座、行走採風和座談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邀請作家、非虛構作者、自然學家擔任導師,帶領學員們探尋深厚歷史文脈,點燃創作熱忱,以筆墨勾勒城市肌理與人文之美。
非虛構作者、青少年敘事成長課教師嚴柳晴以《人是一面多棱鏡——文學寫作和心理成長互動課》爲主題,結合青少年心理健康開展生動鮮活的文學課,通過情景模擬、互動體驗等形式,引導學員剝開文字表層,深入探索《紅樓夢》《故鄉》等文學作品中人物 “多面性” 的獨特魅力。
看似稀鬆平常的石庫門煙火日常,如何在筆下煥發光彩與活力?小人物怎樣塑造出有辨識度的身影和風采?大學教師、作家路明就《城市座標與非虛構寫作》詳細講述了對非虛構的認知,他結合自身 “理科生跨界文學” 經歷,跟學員分享走上文學尤其是非虛構寫作之路的歷程,“非虛構寫作的立場、偏好,基於客觀事實的同時,也要採用多方視角,讓文字更具溫度與深度。”
原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項目專員、“山原貓”自然老師劉通帶來《我們身邊的野生動物》主題分享,他以自身野外實踐經歷爲切入點,帶領學員走進奇妙大自然,細緻講解 “如何發現身邊的野生動物蹤跡”,讓自然之美與觀察視角融入文學創作的靈感庫。
作家簡平與學員就如何把握寫作節奏、如何看待AI創作等問題進行交流,用專業視角解答創作困惑。
結業儀式上,來自民立中學的王宸淏與市西中學的胡芯悅主動請纓擔任主持人,展現出熱情與風采。學員代表談到,此次文學營在知識土壤裏播撒種子,讓他們收穫了成長。捧着結業證書,有學子表示這次文學營既是對城市行走的小結,更燃起對未來的好奇與期許——保持對生活的熱愛,深耕閱讀堅持創作,在文字世界中持續成長,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