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雙子星”張曼君李莉首度合作,上黨梆子《大漢母子》來滬
“何爲梆子戲?我認爲這部作品能讓上海觀衆一睹爲快。”著名戲曲導演張曼君說道。作爲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愛我中華·系列演出”劇目,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創排的《大漢母子》將於11月5日-6日登陸美琪大戲院。該劇由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創排,彙集了戲曲雙子星——導演張曼君與編劇李莉首度合作,由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院長陳素琴領銜主演。這部擁有“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的新編歷史故事劇,以獨特的史學視野與深刻的人文關懷,彰顯出歷史劇的文化高度與藝術品格。
《大漢母子》以呂雉與劉盈母子爲主線,多維度呈現二人在生離死別中的情感碰撞與心理嬗變,以濃墨重彩的歷史筆觸,勾勒出西漢初年國家崛起進程中歷史人物的情感脈絡,並透過史實深入挖掘人物內心的幽微世界。全劇將宏大歷史凝練爲具有思想震撼力的藝術表達,同時以歷史寓言映照當代情感關切,展現出歷史題材創作的當代價值與審美追求。
上黨梆子是一個昆、梆、羅、卷、黃五聲腔並存的古老劇種。它雖非大劇種,卻擁有磅礴厚重的表現力,最擅展現歷史的厚重與人物的風骨。上黨梆子藝術風格粗獷豪邁,唱腔高亢激越,與呂雉及漢初歷史的厚重氣質高度契合。陳素琴飾演呂雉一角,劇中人物塑造層次分明,尤其對呂雉從純真女性蛻變爲鐵腕政治家的心路歷程刻畫入微,富於說服力。如面對楚兵挑釁時的凌厲一掌,盡顯其剛烈性情;封后之夜從歡欣、隱忍、無奈到決絕的心理轉折,則深刻揭示其作爲女政治家的複雜面向。
值得一提的是,《大漢母子》首次恢復使用上黨銅器——上黨平鑼、上黨釵、上黨小鑼,實現武場音樂的本真迴歸。唱腔設計秉持傳統古典風格,突出上黨梆子高亢激越的藝術特色,梆子聲急促而起,精準傳遞人物幽微複雜的內心世界。全劇堅持迴歸藝術本體,強調劇本文學性,突出表演核心,舞美空靈寫意,在“雙寡夜辯”等關鍵場次中迸發強烈戲劇張力,揭示古代女性在權力漩渦中的困境,營造出濃郁的“莎士比亞式”悲劇氛圍。
《大漢母子》以當代視角回望歷史,通過“埋葬婆婆”“絕地反擊”“磨礪弱子”“清除政敵”“換裝探兒”等情節,從女性、母親與政治家三重身份切入,深入剖析呂雉複雜性格的形成背景與心理動因,以理性而共情的筆觸,塑造出一個真實可信、充滿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正如編劇李莉在《大漢母子》創作札記中所言:“毋庸諱言,藝術的高度與深度,常常彰顯着一個民族的思想、智慧、道德以及素養的高度與深度。”這部作品正是以遙遠的歷史爲鏡,審視人性的淵源與生命的鏈接,在廣闊的審美時空中,延展人類共同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是民族藝術走向世界的積極探索,也是一次深沉而遼闊的心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