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 網紅景點限時打卡:在秩序與溫度間尋找文旅最優解
近期,浙江某景區推出“1分鐘倒計時打卡”措施引發熱議,這一現象並非個例。江西某景區工作人員手持計時器監督拍照,山東某公園更將單人拍照時限壓縮至30秒。網紅打卡點的“限時之爭”,本質是文旅產業快速發展中,效率與體驗、秩序與溫度的一次集中碰撞。
從景區管理視角看,限時措施的推出有其現實必要性。節假日期間,熱門打卡點動輒三至五小時的排隊隊伍,不僅消耗遊客耐心,更暗藏安全隱患。部分打卡點位於懸崖等危險區域,長時間聚集可能引發擁擠、踩踏風險;而單個遊客拍照耗時過長,還易激化排隊人羣的矛盾,破壞遊覽氛圍。限時打卡通過明確規則,既能提高點位流轉效率,讓更多人公平享受資源,也能有效規避安全風險,是景區應對客流激增的“應急之舉”。
但從遊客體驗維度審視,限時打卡的“冰冷感”同樣不容忽視。“1分鐘倒計時”的語音提示,讓拍照從記錄美景的愉悅行爲,變成了“趕考試”的緊張任務。對於行動不便的中老年遊客而言,短時間內完成站位、調整姿勢、拍攝等動作更是難上加難,無形中剝奪了他們享受美景的權利。文旅消費的核心是“體驗感”,若爲了效率犧牲情感價值,反而會背離旅遊的初衷。
事實上,效率與體驗並非非此即彼的選擇題。景區不妨推出更具人性化的細化方案:在打卡點設置醒目提示牌,提前告知遊客拍照流程與建議時長;安排工作人員主動引導,而非單純“計時監督”,對老年、兒童等特殊羣體給予適當包容;非高峯時段可放寬時限,讓遊客有更充足的時間定格美好。同時,遊客之間的相互理解也至關重要。對動作較慢的老人多一份等待,對活潑好動的孩子多一份包容,才能讓旅途真正充滿溫度。
隨着各地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客流激增帶來的新問題將不斷湧現。限時打卡的爭議提醒我們,景區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堵”與“限”的層面,更需要用“精細化服務”找到平衡支點。唯有兼顧秩序與溫度、效率與體驗,才能讓網紅景點既“紅得長久”,又“暖人心田”,真正實現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