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稱5年後手機徹底消失,大量職業被AI代替,僅兩類工作能活
埃隆·馬斯克又一次拋出震撼預言:五年後,你口袋裏的智能手機將徹底淪爲歷史遺蹟,而我們的工作方式也將經歷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
在今年10月底的一檔播客節目中,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向全世界斷言,傳統智能手機和APP將在5到6年內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奇思妙想馬斯克
這位曾將電動汽車送入千家萬戶、用火箭實現太空探索的商業巨頭相信,AI與腦機接口的結合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數字世界互動的方式。
馬斯克描繪的未來圖景中,現在人人離不開的手機將經歷一場"降維打擊"。
他解釋說,未來的設備將演變爲"AI邊緣節點",只保留基本的顯示、音頻和通信功能,而核心運算則由本地AI與雲端智能體協同完成。
人們可以直接說出需求,AI瞬間給出結果,就像馬斯克的生動比喻,現在的手機使用流程在AI時代純屬"浪費時間"。
馬斯克不只是說說而已,他已經開始親身實踐,今年2月,他在X平臺宣佈要註銷自己的手機號碼,未來全靠X收發消息、接打電話。
幾個月後,他真就這麼做了,這種"先用自己當試驗品"的作風,讓人們不得不認真對待他的預言。
技術的種子已經發芽,像AI Pin這樣的智能別針,重量僅34克,可以別在衣服上,沒有屏幕,也不用裝APP,碰一下就能使用。
它能將文字投影在手掌上,通過食指和拇指的捏合來切歌、查天氣,活脫脫從科幻片走出來的產品。
而更激進的技術來自馬斯克旗下公司開發的腦機接口,它可以直接植入大腦,讓設備"連接"你的想法,目前已經在用漸凍症患者做嘗試了。
Ai對職場的影響
當馬斯克的預言引發人們對未來科技生活的想象時,當下的職場已經感受到了AI帶來的陣陣寒意。
從亞馬遜到摩根大通,從寶潔到福特,越來越多美國企業高管發出警告:人工智能正重塑職場生態,白領員工被裁員的風險正在升高。
亞馬遜不久前宣佈裁撤1.4萬名企業員工;物流巨頭UPS今年已裁減4.8萬個管理和運營職位。
史丹佛數字經濟研究所分析美國就業數據發現,軟件開發、客服與文書行政是AI衝擊下最脆弱的三大崗位。
這些曾經象徵穩定與體面的白領工作,如今卻隨時可能消失。
白領工作的危機在招聘過程中已現端倪,研究顯示,近一半(42%)的僱主認爲,AI可能在未來五年內消除大多數入門級白領崗位。
近四分之三的求職者相信AI簡歷過濾器阻止了他們的申請被看到——他們是對的,幾乎一半的僱主使用AI篩選簡歷。
在這場AI引發的職場大地震中,什麼樣的工作能夠屹立不倒?馬斯克指出了兩條明路:物理勞動和技術建設與AI相關工作。
有"AI教父"之稱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辛頓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爲:"平凡的智力勞動"更容易被AI取代,而藍領工作需要更長時間纔會被AI取代。他直言:"如果問我哪些工作最安全,我的答案是水管工"。
與此同時,一線藍領或專業工人的工作機會實際上在增加。
另一類安全的工作則直接與AI相關,隨着AI技術的深入發展,提示詞工程師、AI產品經理、人機交互設計師、AI審計員、機器管理員、AI倫理學家等新興職業應運而生。
馬斯克強調,在"智能大爆炸"時代,技術建設是"主線任務",而其他工作只能算是"支線任務"。他建議人們直接參與技術建設,而不是在非技術環境中消耗精力。
就在馬斯克做出預言的同時,製造業的AI革命已經在紮實地推進。
10月28日,NVIDIA宣佈與美國主要製造業和機器人領導者合作,推動美國的"再工業化",黃仁勳表示:"AI正在將世界工廠轉變爲智能思考機器——新工業革命的引擎"。
隨着AI技術在全球製造業的應用,傳統生產線工人的角色正在轉變,他們需要學會與AI系統協作,而不是與之對抗。
普通人該怎麼應對?
面對AI帶來的職場鉅變,我們該如何應對?
今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要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探索人機協同的新型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
在新型組織中,組織架構不再是固化的金字塔結構,逐漸演變爲由多元智能節點構成的、動態調節的任務網絡,因此人們最好可以學習怎樣使用AI,纔不會與社會脫節。
AI智能體作爲"數字員工",嵌入組織流程,承擔信息處理、模型構建與決策支持等職能。
對於勞動者個人來說,傳統的"學習—工作—退休"線性生涯模式將逐步讓位於"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的韌性發展路徑。勞動者需建立起不斷迭代知識結構、適應角色變化的意識和能力。
未來勞動力的核心競爭力,將愈發體現爲機器難以模擬的"人性特質",包括批判性思維、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創造潛能、共情能力與社會協作素養等。
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就業報告》發現,到2030年,轉變中的全球技術、經濟、人口統計和綠色轉型趨勢預計將產生1.7億個新工作崗位,同時取代9200萬個其他工作崗位——淨增加7800萬個角色。
馬斯克的預言或許聽起來激進,但技術變革的步伐確實在加速。無論是手機的消亡還是職業的重塑,我們正站在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上。
當AI和機器人接手了重複性的勞動,人類終於有機會迴歸那些真正定義我們人性的活動:創造、連接、理解和關懷。
未來不屬於AI,也不屬於人類,而是屬於懂得如何與AI共處的人類,在這場變革中,最大的風險不是被機器取代,而是固步自封,拒絕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
參考信源:
馬斯克“瘋”了?說5年後傳統手機退出舞臺,APP全被AI取代!
2025-11-03 川觀新聞
馬斯克:5年後不再有手機和App!
2025-11-03掌上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