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號3人乘組夜間返回,搜救難度多大?神二十二將太空加防

來源: 更新:

戈壁灘寒風刺骨,夜幕籠罩,當神舟二十號返回艙劃過天際,一場與時間、黑暗和低溫的較量正式拉開序幕。

這是中國航天員第三次在夜間返回地球,而遙遠的太空中,神舟二十二號航天員正在爲空間站穿上特殊的“鎧甲”。

“歡迎隊友”合影

二十號返回母星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任務於11月初在東風着陸場展開,這是繼神舟十四號、神舟十八號之後,第三次在夜間低溫環境下執行航天員搜救任務。

夜間搜索十分困難,但卻不得不去做,因爲不知道飛船具體會在哪裏着陸,所以也沒辦法提前安裝電燈,搜救隊屆時只能使用大功率手電筒來逐片尋找。

而夜晚的戈壁灘很冷,搜救隊固然可以穿得很厚,但航天員卻沒辦法加衣,當然也可以要求他們忍耐一二,但航天員在太空喫得苦已經足夠多了,難道回了家還要繼續喫苦不成?

戈壁灘的複雜地貌又是一個大難題,這意味着搜尋變得更加困難了。

爲確保萬無一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了多輪全要素實戰演練,空中分隊強化夜間搜索飛行和光電吊艙紅外熱成像操作訓練,地面分隊專攻暗夜複雜地形駕駛,通過空地協同演練精準磨合每一個處置環節,讓搜救隊員在黑暗中形成“肌肉記憶”。

一位搜救隊員坦言:“我們要在最短時間內讓航天員感受到家的溫暖,哪怕環境極其惡劣。”

如此困難的任務,科技自然會成爲最大的助力,如果僅憑肉眼去找,那豈不是坐失良機嗎?

空中分隊的直升機搭載了光電吊艙紅外熱成像系統,即使返回艙與環境溫度相近,也能通過微弱溫差精準捕獲目標。

“着陸現場設置了3套便攜式照明燈,地面車輛到達後會架設兩套廣場燈,直升機降落後還將升起3架照明無人機,形成立體照明效果。”搜救隊員蔡超超介紹。

這種多機協同照明通過優化照射角度,避免了燈光反射造成的視覺干擾,讓暗夜中的搜救行動如同白晝般精準高效。

11月的戈壁灘,夜間溫度可能驟降至零下,爲保障航天員出艙後的安全,醫監醫救車進行了低溫環境適應性改造,車內溫度可穩定維持在25攝氏度左右,同時搭載緊急供氧系統及生命體徵監測設備。

醫護人員還爲航天員精心準備了睡袋、蓋毯等禦寒裝備,確保他們着陸後第一時間得到專業呵護。

神舟醫療救護隊隊長王炳軍表示:“通過前期43次的合訓演訓,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好航天員生命安全。”

這些細緻入微的準備,體現了中國航天“以人爲本”的理念,讓航天員在歷經太空之旅後,能夠溫暖舒適地踏上地球家園。

空間站安裝防護系統

當神舟二十號準備返回時,中國空間站正在開展一項重要的安全工程——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

航天員們多次出艙爲空間站披上“鎧甲”,神舟二十號乘組在軌期間完成了多次出艙任務,爲空間站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

太空中經常會出現小顆的隕石碎片,人在地球上感受不到,是因爲這些小碎片會先被碩大無比的木星攔截,木星的巨大引力會將其吸過去,從而墜落到木星上。

即便過了木星,也很容易被月球捕捉,月球上那些坑坑窪窪就是隕石墜落砸出來的坑。

只有很少的隕石可以擊中地球,而在大氣中,他們又會因爲燃燒而產生巨大的高溫,從而燃燒殆盡,擊中地面的少之又少。

而太空沒有大氣層這種防護,那麼就不得不加裝這層鎧甲,不然空間站就會被隕石打壞。

新型複合材料防護裝置的單平米重量不足2公斤,僅爲傳統金屬防護層的三分之一,但抗衝擊性能卻可以提升兩倍以上。

這樣一來,負責安裝的航天員便輕鬆不少,畢竟太笨重的話,他們也不好安裝,工程進度會拖慢,人也會更累。

除了被動防護,空間站還具備主動規避危險的能力,畢竟鎧甲只能阻擋較小的顆粒隕石,但太大的還是擋不住,這時,空間站最好能躲開。

科研人員爲空間站加裝了預報功能,從而提前轉向躲避大號隕石的襲擊,截至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多次成功實施空間碎片規避。

這種“預判”和“閃避”技能依賴三個精密環節:通過全天候、全球性天地協同的監測系統持續追蹤空間碎片位置;利用計算系統預測碰撞可能性並制定規避方案;最後由空間站自身的推進系統執行變軌操作,以最小燃料消耗實現最大避險效果。

神舟二十號的夜間返回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向常態化運行的重要一步。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李濱兵表示:“經過5次合練和系列針對性訓練,各參試系統士氣高昂、裝備良好,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奪取東風着陸場航天搜救回收任務九連勝。”

而在太空中的“加防”工作也遠未結束,隨着太空碎片威脅日益嚴重,空間站防護措施將不斷完善。

從神舟十八號首次完成防護裝置安裝,到神舟二十號乘組的多次出艙作業,中國航天員已在空間站外部進行了9次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工作。

確保太空探索穩步進行

這些努力共同確保了我國空間站能夠長期安全穩定運行,爲後續長期駐留任務積累寶貴經驗。

巴基斯坦人將會參與中國航天計劃

從戈壁灘的暗夜到太空中的碎片,中國航天用科技與智慧編織了一張立體防護網。

當神舟二十號乘組安全踏上地球,當空間站在太空中披上更堅固的鎧甲,中國航天的每一步都在詮釋着對生命的尊重、對科學的追求。

夜空中的返回艙燈光與太空中的“鎧甲”工程,共同見證了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堅定步伐。

參考信源:

神二十乘組即將返回!夜間搜救有多難?

2025-11-03 11:30·人民日報

#頭條媒體人計劃#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