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爲什麼要“死磕”歐洲市場丨出海先鋒2025
文 / 袁一音
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攻城拔寨”的速度,比預期還要迅猛。
今年9月,中國汽車在歐洲的銷量市場份額攀升至7.4%,創下歷史新高。作爲全球汽車工業的核心腹地,歐洲早已不是簡單的產品試水區,而是圍繞產業鏈主導權的博弈陣地。
碼頭上準備出口歐洲的新能源車
進入新階段,中國車企的目標也已從“賣車”轉向“生根”。
當地時間10月23日,吉利在英國倫敦上市了其純電車型吉利國際EX5,即國內的銀河E5車型,起售價幾乎是國內市場的三倍。
這背後,折射出中國產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新邏輯:不再是滿足於零敲碎打的出口,而是系統化地輸出涵蓋了本地化研發、供應鏈協同與區域服務適配的體系化價值鏈。
然而,駛向深水區,意味着必須直面更爲嚴峻的挑戰。貿易壁壘、品牌偏見與文化隔閡,如同航道上的一座座冰山,考驗着每一位“破冰者”的戰略智慧與運營韌性。
吉利國際EX5
遠航的困境:層層“冰山”攔路
中國汽車出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場層層闖關的遠征。
2020年以前,行業還處在“帶着產品找市場”的“傳統貿易出口期”——由國內工廠完成整車製造,再通過外貿公司對接海外經銷商,車企自身幾乎不介入當地生產與售後環節。這種“輕量嘗試”曾佔據中國新能源車出口量的70%以上。
然而,這種方式很輕易地就撞上“貿易冰山”。2024年10月,歐盟對中國純電動汽車加徵25%反補貼稅,導致當月對歐出口同比驟降30%。比關稅更棘手的是R155信息安全法規、R156電池溯源要求等“隱形關卡”:曾有車企因車機系統數據加密未達歐盟標準,整船車輛在港口滯留近一個月,僅倉儲費就損失上千萬歐元。
海運能力的短板同樣成爲關鍵制約。目前中資滾裝船運力僅佔全球7.6%,旺季時歐洲航線運價可飆漲40%,交付週期隨之翻倍,不斷消耗用戶的耐心與信任。
2021年前後,行業逐步升級爲“帶着中國技術找海外工廠”的“散件組裝期”——通過將電池、電機等核心零部件運至海外工廠進行拼裝,可降低約30%的運輸成本,看似是一種繞開關稅壁壘、更聰明的“貼岸航行”。
但很快,“品牌冰山”又橫在了眼前。一些中國車企曾樂觀地認爲,憑藉本地組裝與配置優化就能複製國內的“性價比神話”。豈料在歐洲市場,部分搭載15.6英寸中控屏、座椅加熱的車型,被當地媒體評價爲“配置亮眼但駕駛質感不足”,最終銷量折戟。
地緣衝突風險更讓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2024年紅海危機導致蘇伊士運河停運,有中國工廠因電池模組斷供而停工12天,損失高達數千萬元。而售後體系的缺失則成爲壓垮業務的最後一根稻草——有車企因缺乏本地配件倉庫,維修響應週期超過20天,用戶體驗嚴重受損,區域業務被迫關停。
2024年蘇伊士運河貨運船隻大幅減少
這兩個階段的探索表明,無論是“賣產品”還是“拼組裝”,本質上仍是單點突破的被動應對,始終未能解決產業鏈協同不足與本地化根基薄弱的核心癥結,如同船隻在冰縫間迂迴,很難掌握航行的主動權。
三槳驅動,從“水手”到“船長”
2024年前後,中國頭部車企開始探索體系化破局,它們組成了一支以整車爲旗艦、零部件廠商護航、服務配套爲補給線的“聯合艦隊”,駛向全球市場的深水區。
這一階段的核心邏輯,是“帶着體系找生態”:以品牌價值塑造爲核心、本地化產能爲支撐、全鏈路渠道爲保障,實現從“賣產品”到“建生態”的躍遷。
然而,隨着艦隊深入,最難逾越的“本土化冰山”逐漸浮現:有車企因將歐洲用戶智駕數據傳回國內,違反當地法規而被處以億歐元級重罰;也有品牌光顧着鋪貨,服務網絡跟不上,投訴率居高不下;更有研發中心因中西方團隊對智能座艙邏輯產生分歧——中方主張多功能集成,歐方堅持極簡操作,導致車型延期6個月,錯失歐洲購車旺季。
顯然,從“賣得進去”跨越到“站得住腳”,中國車企需要完成從被動“水手”到主動“船長”的身份蛻變,以“三槳驅動”破冰。
▶▷第一槳是品牌破冰,從“性價比”轉向“心價比”。針對歐洲市場重底蘊、輕堆砌的特點,中國車企跳出了“市場換技術”的舊腳本,轉向“反向合資”,以技術賦能品牌,以資本換取信任。
以吉利爲例,2006年入股倫敦出租車公司以來,已建成英國首家新能源工廠,推出全球首款新能源出租車TX5,並陸續戰略投資路特斯、阿斯頓·馬丁等品牌完善產業生態。這套“本土基因+中國技術”的組合,既跳出配置內卷,也逐步瓦解歐洲用戶對中國車的品牌偏見。
吉利汽車在倫敦的出租車生產基地
▶▷第二槳是產能紮根,從“長途輸血”到“本地造血”。比如吉利在英國考文垂、意大利米蘭、瑞典哥德堡建立了全球設計中心,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設計生態系統。
▶▷第三槳是渠道融合。最前端強化品牌感知的沉浸式體驗店是標配,吉利還在中端佈局覆蓋英、法、德的區域配件倉,將售後響應計劃在48小時以內;在後端依託考文垂數據中心確保數據合規,實現極低用戶投訴率的運營目標。
這整套協同體系,其內核已在全球市場得到初步驗證。2025年1—10月,吉利新能源汽車出口同比增長218%,全球戰略車型EX5在希臘、馬來西亞、巴西等多國登上純電銷量榜首。
說到底,一切戰略的終點,仍是對用戶需求的深度回應。正如EX5在登陸英國市場前,由本土的路特斯工程團隊進行專業底盤調校,以精準契合歐洲用戶對操控質感的偏好;智能座艙深度融合本地生態服務,確保操作邏輯與交互體驗符合當地習慣。
戰略支點,從英國到全球
“三槳驅動”紮根歐洲需精準選擇戰略支點,英國成爲中國車企輻射歐洲的起點,正是基於天時、地利、人和。
脫歐後,英國並未跟隨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反補貼稅,成爲了政策風險更低的“緩衝區”。2025年上半年,英國純電動車銷量同比激增34.6%,已取代德國,躍升爲歐洲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爲國產品牌創造了寶貴的切入時機。
吉利國際EX5在英國街頭
地利則體現在產業土壤與技術互補上。英國本土缺乏強勢的大衆化汽車品牌,消費者對新品牌的接納度更高;而中英在綠色出行戰略上的高度契合,創造了獨特的互補空間——英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底蘊深厚,中國則在電動化技術與規模化製造上優勢明顯。
這種互補性在企業層面已顯現。作爲國內最早提出碳中和目標的車企,吉利在國際權威的MSCI ESG評級中獲得AA級,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得以形成“中國創新制造+英國/歐洲市場應用”的聯動。
“人和”的優勢來自商業生態的長期耕耘。通過收購阿斯頓·馬丁等戰略投資,吉利已在英國擁有縱橫交織的產業網絡。截至2025年,其在英建立的25家銷售網點計劃在2026年拓展至100家,這套提前佈局的渠道體系讓EX5上市時無需從零起步,能快速觸達終端用戶。
更深層來說,進軍歐洲的底氣,也來自全球化體系與國內大本營。目前,吉利已搭建“五大設計中心、五大試驗區域、五大AI智能生態圈”等全球體系網絡;過去11年間,累計研發投入超2500億元,構建了覆蓋AI智能、固態電池、智能駕駛等關鍵領域的技術基座。
與此同時,其國內市佔率從2021年的6.3%穩步提升至10.4%,穩居行業第二。這個強大的“後方基地”,持續爲高風險的海外創新輸送現金流與試錯空間。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汽車出海其實已經進入到了“雙核驅動”時代:一個核心是作爲“戰略大本營”的中國市場,承擔技術迭代、商業模式探索與現金流供給;另一個核心是作爲“創新前沿”的海外生態位,負責技術全球適應性驗證與品牌價值提升。二者相互支撐,形成了更具韌性的新型競爭形態。
這一模式已展現出全球競爭力:2025年10月,吉利單月新能源銷量繼超越特斯拉、躋身全球銷量前二後再創歷史新高,單月銷量達177882輛,同比增長64%,環比增長8%,1—10月吉利新能源總銷量134.5萬輛,同比勁增106%;新能源滲透率也從2021年的6.2%提升至如今單月最高達60.5%,四年間增長近十倍,可謂是全球新能源銷量增長最快的車企。
試駕吉利國際EX5
結語
吉利的航跡,恰如中國車企出海範式轉變的縮影——我們不再滿足於“乘風”借勢,而是具備了“造船”遠航、主動“破冰”的能力。
當然,“破冰”終究只是遠征的序章。前方深水區的暗流與風浪,要求中國車企必須在可持續與可盈利的航道上,展現出更卓越的耐力與智慧。
下一程,從“中國智造”到“全球優選”的跨越,將爲中國汽車工業樹立起通往世界汽車產業高地的新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