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設備租賃興起 金融力量助力破解養老難題


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養老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多元化、精細化的養老需求持續增長。2025 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延遲退休、增發福利補貼等政策,並積極倡導居家養老新模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養老事業和產業政策機制,居家養老逐漸成爲衆多老年人的選擇。
居家養老模式的推廣,不僅爲老人及家庭帶來便利、減輕經濟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療和養老機構的壓力,同時帶動了居家康復輔助器具的使用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居家養老設備租賃這一模式開始進入公衆視野,它打破了傳統金融模式的侷限,通過優化服務與創新模式,爲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保障貢獻力量,也爲相關行業在新的發展機遇中實現轉型提供了可能。
居家養老成趨勢,設備使用遇困境
受傳統觀念和經濟條件影響,不少老年人傾向於居家養老。然而,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常面臨身體機能衰退、行動不便等問題,康復輔助器具能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但康復輔助器具價格較高,且部分老年人僅在特定時期需要使用,購買這些器具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這成爲居家養老過程中面臨的新難題。
爲此,契合場景化需求的康復輔助器具租賃應運而生,成爲滿足老年人需求的有效方式。隨着國家長期護理保險居家服務在各省市逐步普及,康復輔助器具租賃也隨之得到推廣,惠及更多老年羣體。
金融服務介入,爲養老產業注入活力
面對居家養老領域的這一需求,相關金融機構開始探索介入路徑,海通恆信便是其中之一,其針對居家輔具租賃業務服務商推出了融資方案及配套金融服務。其中,“直接租賃模式” 被較多采用:由金融機構直接採購設備,服務商按期支付租金後即可靈活使用設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服務商的資金壓力。
考慮到許多輔具租賃業務服務商處於起步階段,存在規模小、財務體系不完善等情況,海通恆信等金融機構深入市場調研,從項目前景、經營模式、實控人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創新審批思路,建立了適配此類企業的信用審批模型。這一做法幫助不少企業解決了初期的資金難題,使其能夠通過融資租賃獲得輔具設備,更快地開展業務,也爲中小微企業在養老服務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支持。
目前,居家養老設備租賃業務已在 4 個省份開展,近 8000 臺護理設備通過租賃方式投入使用,服務約 3 萬名失能人員。這一模式的推行,讓更多老年人在家中就能用上專業的康復輔助器具,也爲養老金融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力量與養老產業的結合,正成爲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完善的一個重要方向。隨着相關探索的不斷深入,有望爲養老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助力,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