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夜校課,萬千生活味

來源: 更新:

市民藝術夜校的課程有多搶手?新一輪報名通道開啓的瞬間,服務器就被蜂擁而至的流量“撞”得發燙,屏幕上的課程按鈕剛彈出,就被鼠標箭頭們“秒光”,那熱鬧勁兒堪比頂流演唱會開票。一門門課程眨眼間從“可報名”變成“已售罄”,這沸騰的搶課潮,恰恰道出了它對普通人的獨特魔力。

這份熱度背後,藏着城市對美育的深層期待。近日,徐彙區樂山黨羣服務中心就舉行了一場沾着煙火氣的座談會。徐彙區信訪辦、區文旅局、徐家彙街道聯手,把街道工作者、社區志願者、藝術愛好者們都請了過來。大家圍坐在圓桌旁,話題全繞着市民藝術夜校打轉——2025年全市開辦500個市民藝術夜校教學點位已被列入上海市爲民辦實事項目,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的關鍵節點,如何讓這一惠民工程真正走進市民生活,成了當天討論的核心。

要讓夜校紮根生活,首先得讓課程接住大家的真實需求。“能不能多開些老年人用得上的課?比如把高血壓防治摻進健身操裏,學完就能照着練,多實在!”退休的邵家寶剛開口,幾位銀髮代表就頻頻點頭。另一邊,田林街道的年輕人也湊了過來:“現在網上的化妝師、道具師很喫香,短視頻裏隨處可見他們的作品,夜校能不能開這類課程?”尤其是園區裏扎堆的二次元企業正缺技能人才,課程若能對接市場需求,既能滿足年輕人的興趣,又能拓寬就業路,可謂兩全其美。還有人關注課程難度:“零基礎的摸不着門,學了半截的想進階,不如像切蛋糕似的分個基礎班、進階班。”

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的碰撞,更讓課程清單變得鮮活。“徐匯有這麼多老洋房,弄堂裏藏着不少海派故事,開個滬語課、老建築探祕課多帶勁!”你一言我一語間,課程表像被施了魔法——禪意插花與數字藝術設計並排,八段錦的慢悠悠挨着女團舞的節奏感。徐彙區文化館館長戴菲菲邊記邊笑:“大家的建議讓我們明白,課程設計既要紮根文化土壤,把海派風情、歷史故事這些‘老寶貝’傳承好,又要緊跟時代潮流,回應不同年齡層的多元需求。無論是紅色主題課程的愛國情懷,還是對接市場的技能培訓,抑或是兼顧健康與興趣的特色內容,最終都要像毛細血管般滲透到生活角落,讓每個市民都能在課表上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束光。”

課程再好,還得有觸手可及的學習場景。“我們舞蹈團總找不到合適的場地,有的地方卻空着,太可惜了!”舞蹈愛好者張暉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困境。徐彙區文化館工作人員王娜回應,目前已有39個教學點位加入夜校資源矩陣,涵蓋各街鎮文化活動中心、高校場館、社會機構等,但分佈不均的問題仍需解決。“可以把課堂搬進園區、樓宇、15分鐘生活圈裏!”有代表提議,納入更多園區、寫字樓,讓白領“下樓即上課”。

場地之外,專業力量的注入同樣關鍵。“徐匯有上海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這些‘近鄰’,能不能請更多專業青年教師來夜校?”此外,“市民講師團”的想法也得到認可——從學員中發掘藝術達人蔘與教學,形成“人人爲師”的良性循環。

解決了“學什麼”“在哪學”,還要琢磨“怎麼讓人學得更起勁”。有人提議建立“藝術積分”激勵機制:上課簽到、完成課程可累積積分,積分能兌換文化場館公益票、文化活動門票等,既讓學習有動力,又能促使更多人蔘與文化活動。針對上班族時間碎片化的特點,還有人建議結合市民藝術日校,在工作日午間開設“午間一小時”“都市午茶”等課程,讓“沒時間學”的藉口難以成立。這些創新舉措,精準回應了市民參與藝術學習的現實痛點,更折射出城市美育的深層邏輯:唯有以人性化設計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壁壘,以激勵機制激活內生動力,才能讓藝術教育走出“曲高和寡”的困境,成爲大衆觸手可及的精神滋養。

藝術夜校的終極意義,是讓每個市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無論是揮毫潑墨的快意,還是翩翩起舞的自在,都是城市夜晚最動人的風景。據市人民建議徵集辦介紹,這些建議將被詳實記錄並吸收優化,納入相關上海“十五五”文化規劃。或許不久後,當你在社區學滬語、在園區練瑜伽、用積分兌換演出票時,會想起這場夏日座談會——正是這些細碎的聲音,共同拼湊出了城市藝術生活的模樣。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