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 燒烤登講堂!岳陽“燒烤學院”,能否避開 “芭比Q”結局?

來源: 更新:

岳陽開放大學與岳陽市燒烤協會聯手共建全國首個“岳陽燒烤研究院”與“產業學院”的消息,最近在網上吵出很多熱梗。有人覺得“街頭燒烤登講臺”是噱頭,也有人好奇:這串撒着孜然的“教育烤串”,真能烤出產業的未來?

其實,街頭小喫走進課堂早不是新鮮事。從重慶萬州的烤魚學院、潛江的小龍蝦學院,到柳州的螺螄粉產業學院,這些看似“接地氣”的教育探索,藏着一個被忽略的真相:當小喫從街頭攤走向大產業,標準化建設、品牌化運營、供應鏈管理這些“專業活”,恰恰是繞不開的必修課。與其說“研究燒烤掉價”,不如說這是產業進階必須跨的坎。

2023年淄博燒烤的“過山車”,至今讓人記憶猶新。彼時燒烤爐烤熱了整座城,可熱度一退,不少商家因供應鏈斷裂改賣盒飯——這狠狠印證了一個道理:煙火氣再旺,沒有紮實的產業根基託底,終究是曇花一現。經濟學家早說過,21世紀的競爭,本質是供應鏈的博弈。對街頭小喫而言,流量能帶來一時爆火,職業教育能推動標準化,但真想立得住、走得遠,必須早早把產業鏈的“地基”打牢。

潛江的小龍蝦產業,早就把這個道理玩透了。當地的小龍蝦學院,實驗室直接連着蝦塘,學生在課堂上研發的預製菜配方,轉身就能送進龍頭企業的無菌車間投產。這種“課堂接田埂,講臺連車間”的緊密聯動,讓教育成了產業的“催化劑”,也讓潛江小龍蝦從地方小喫變成了年產值超300億元的大產業。

再看岳陽,燒烤年產值已超20億元,帶動5萬人就業,2000多家門店遍佈城鄉。這次成立產業學院,計劃3年培養1000名“燒烤新匠人”,顯然是想把“煙火氣”變成“生產力”。但要讓這份藍圖落地,光有學院還不夠:得搞清楚岳陽燒烤和北方燒烤的核心差異,把地域特色做成“獨家標識”;得讓課堂裏的配方、標準,能無縫對接田間地頭的原料基地和終端門店的運營;更得把供應鏈擰成“鐵鏈條”——畢竟,流量會像煙火一樣散掉,只有產業鏈紮實,產業才能像常青樹一樣紮根。

如今,岳陽的燒烤學院已經搭起了架子。但它最終能走多遠,不是看教室多漂亮,而是看原料供應鏈穩不穩、店鋪運營規範不規範、地域特色亮不亮。當教育的根鬚真正扎進產業的土壤,課堂裏的煙火氣才能真正滋養出可持續的經濟活力。

我們期待,當岳陽燒烤學院的第一批畢業生走出校門時,迎接他們的不只是滋滋作響的烤串,更是一條能託舉產業走得更遠的“黃金產業鏈”。這不僅是岳陽的探索,更可能成爲中國小喫產業化的新樣本。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