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邊疆幼苗,托起生命希望


5000公里,從黃浦江的柔波到帕米爾高原的遼闊,上海醫生潘崗的腳步,堅定地落在新疆喀什的土地上。作爲第十一批第二期上海援疆醫療隊的一員,他此行只有一個樸素的信念:爲那些亟待救治的邊疆幼苗,托起生命的希望。
築“生命線”:在嬰兒細如髮絲血管上
初抵喀什二院兒科,潘崗的心被緊緊揪住。醫療資源的匱乏,讓許多幼小的生命在本可避免的拖延中滑向危重。他來不及適應乾燥的風沙,一頭扎進病房,決心用精湛的醫術爲孩子們築起最堅實的屏障。
挑戰很快來臨。面對僅7個月大、命懸一線的小米,“補液難”成爲生死關隘。無影燈下,潘崗與麻醉科援疆專家王海濱全神貫注,屏息凝神。在嬰兒纖細如髮絲的血管上“穿針引線”——喀什二院兒科首例嬰兒深靜脈置管術成功了!一條珍貴的“生命線”被成功建立,汩汩藥液流淌,喚醒了生的希望。這項技術的突破,不僅挽救了小米,更如同點亮一盞燈,標誌着喀什二院兒科救治危重患兒能力的一次飛躍。每當看到脫離危險的孩子綻開天使般的笑靨,聽到家長那聲帶着哽咽、無比真誠的“熱合麥提”(謝謝),潘崗覺得,所有的艱辛跋涉,都在這一刻化作甘甜。

破繭成蝶:從“一隅”升級到“全域”
今年5月底的搬遷,對喀什二院兒科而言,是一次充滿希望的“破繭”。從健康路的老舊病房,到建設路分院窗明几淨、設施先進的新病區,空氣中消毒水的氣味裏,彷彿也夾雜着新生的氣息。改變的,遠不止是環境。
潘崗深知,硬件提升只是起點。他迅速將目光投向學科內涵建設。借鑑上海先進理念,他着力推動兒科亞專科發展:神經、兒童重症、呼吸、內分泌……專業化的種子在邊疆土壤裏萌芽。一條無形的“空中生命線”也悄然架起——遠程會診系統讓遠在上海的頂尖專家“近在咫尺”,喀什的患兒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申城的優質醫療。病房裏、會議室中,他定期組織的學術講座和實戰案例討論,手把手地提升着團隊的綜合能力。“授人以漁”的種子在播撒。短短半年,口碑在家長間悄然傳遞,越來越多的患兒家屬選擇留下,不再爲求醫而輾轉千里。喀什二院兒科,正經歷着一場從“一隅”到“全域”的美麗蛻變。

聯盟澆灌:基層醫生快速成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潘崗常掛在嘴邊的話,更是他行動的指南。去年成立的援疆兒科聯盟,像一張充滿生機的大網,將上海、山東、廣東等地的援疆專家智慧與喀什基層醫生的渴望緊密聯結。
潘崗是這張網的積極編織者。線上,他是“雲端講師”,新生兒復甦、兒童急症處理……實用的技術通過電波飛向廣袤的基層;線下,他的足跡深入巴楚、莎車等偏遠縣鄉,送醫送藥,更送去“帶不走的技術”。聯盟的力量在一次跨區域協作中閃耀:巴楚縣先心病患兒小娜命懸一線。潘崗聞訊而動,迅速聯繫轉診,並協同心胸外科援疆專家張俊文,在喀什成功實施了高難度手術。從緊急聯絡到手術檯前的默契配合,他們用行動爲“生命至上”寫下最生動的註腳。聯盟的持續澆灌,讓基層醫生快速成長。曾經望而卻步的疑難病例,如今也能在他們的手中得到有效救治。希望的種子,在更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大漠心燈:在奉獻中讀懂家國萬里
5000公里的距離,隔不斷醫者的赤誠。半年援疆路,氣候的乾燥、語言的壁壘、對妻兒的思念,都曾是不易翻越的沙丘。然而,是什麼讓潘崗的腳步如此堅定?
是監護室裏,爲搶救百日咳肺炎患兒徹夜不熄的燈火,映照着醫護人員疲憊卻執着的身影;是下鄉途中,維吾爾族老婆婆不由分說塞進他口袋的熱饢,那樸素的關懷暖透心扉;是門診裏,一直隨訪治療的患兒媽媽,淚光閃爍地緊握他的手:“醫生,我的孩子能走能說話了!”……這些瞬間,如星光般璀璨,讓他懂得:醫者的價值,不僅在指尖的精湛技藝,更在用心靈的溫度,消融地域的阻隔,傳遞無疆的大愛。
更讓他動容的,是當地醫護同仁眼中那份同樣熾熱的光芒。他們或許資源有限,但對醫學的執着、對患兒視如己出的關愛,與任何大城市的醫者相比,都毫不遜色。這份並肩作戰的情誼,讓“援疆”二字,充滿了並肩同行的溫暖力量。

以愛爲帆:點燃火種照亮未來
半年的援疆時光,是播種希望的季節,更是耕耘未來的序章。對潘崗而言,這遠非終點,而是一個充滿期許的新起點。
他期盼着,上海後方醫院源源不斷的支持,能讓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喀什深深紮根,枝繁葉茂;他憧憬着,援疆兒科醫生聯盟的“網”越織越大,越織越密,覆蓋戈壁深處的每一個角落,讓邊疆的每一株“幼苗”,都能在陽光下健康茁壯成長。
“援疆的意義,不僅在於治癒病痛的身體,更在於點燃希望的火種,照亮未來。”潘崗的話語樸素而堅定。他相信,在滬喀兩地心手相牽、共同努力下,邊疆兒科醫療事業的明天,必將如帕米爾高原的旭日,噴薄而出,光芒萬丈。而那枚成功置入的深靜脈穿刺針,那臺挽救生命的心臟手術,那些與當地醫護並肩守護的漫漫長夜……都將化爲這段無悔歲月裏,最溫暖、最閃耀的生命印記,永遠訴說着一位“生命護航者”的赤子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