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四大名樓之一,我國唯一的拜火教建築,卻差點以4萬元被賣掉

來源: 更新:

山西是我國古建築遺存最豐富的省份;而樓閣,代表了木構建築發展的最高水平,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如今山西全境都留有不少古代樓閣建築,但是能排進三晉四大名樓的,必有其獨特之處。這四大名樓分別是萬榮秋風樓、萬榮飛雲樓、永濟鸛雀樓和介休襖(xian,音同“仙”)神樓。其中襖神樓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唯一的祆教建築遺存,是一座讓建築學家與歷史學家爭得面紅耳赤的"立體史書"。

祆教是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又稱拜火教,爲摩尼教之源。公元6世紀,粟特人通過絲綢之路將祆教帶入中原。北宋時,大量波斯商人聚集在當時的都城汴京,建造祆祠作爲聚會場所,祆教在我國迎來最興盛的時期。隨後,祆祠、祆廟進入更多的城市,比如地處中原的山西、河北等地;祆神也被列入了官方祭祀之列。介休祆神樓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由介休文彥博所建。

民國時期的祆神樓

南宋以後,祆教在我國基本絕跡。說到這裏不得不提金庸的《倚天屠龍記》,書中主人公張無忌所在的“明教”,即歷史上的摩尼教,就是起源於祆教。因爲教義比較混亂且難以考證,很多人也會將摩尼教和祆教混爲一談。

千年歷史長河裏,祆神樓也隨着祆教的興衰而歷經起落。明朝嘉靖皇帝獨尊道教,下令拆毀除佛道儒外的其他所有廟宇。介休知縣王宗正爲了保住祆神樓,把裏面供奉的白猿像換成了劉關張,將其改建爲三結義廟,一改其原本的異教色彩。

清代祆神樓屢毀屢建,甚至在解放前作爲碉堡使用,遭到嚴重破壞。難得的是重修時規模、形制宛然如舊,檐下那些神牛、牧羊犬、猛虎等木雕神獸也不見於其他寺廟。比如斗拱上那有耳有角的牛頭雕飾,源自於牛被祆教奉爲勝利之神,是祆教崇拜物。說明祆神樓即使是在重修之時,也仍然參考了最初的宋代木雕裝飾。

祆神樓到了現代更是命運多舛,1976年移交給介休新華書店,同年賣給拔絲廠(等樓坍塌清理後地皮屬於拔絲廠),幸好當時的山西文物局局長正好在介休,知道後立刻叫停了這個交易,用省古建撥款的4萬元贖回了祆神樓。後又計劃整體搬遷至太原迎澤公園作爲南大門,又因樓體過於殘破修復難度極大而不了了之。直到1984年大修,千年古建才恢復往日風采。

80年代大修前的祆神樓

如今的祆神樓經過多次修繕,外形已經完全是一座中式傳統木製樓閣,但依然可以從這些細節裏,一窺其最初的建造背景,爲後人研究祆教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遺存。

說完歷史,回到建築本身。目前的祆神樓雖然爲清代重修,其歷史在樓閣古建衆多的山西並不出挑;但是其山門、樂樓、過街樓於一體加上三重檐十字歇山頂結構的獨特外形,依舊可以在山西衆多古建中脫穎而出。

祆神樓平面呈“凸”字形,從正面看,是一座過街樓建築,也是祆神樓的主體部分,過去東、西、南三條街道皆從樓下通過;從背面看是山門與戲臺的結合,樂樓是當時酬神的戲臺,山門即過去三結義廟的山門;從兩側看又是兩座樓閣縱連式建築。屋頂爲十字歇山頂,並於東西南三面前出抱廈,使整體看上去錯落有致,佈局巧妙。

整座樓閣設計精美,巧奪天工,堪稱木結構與琉璃覆面建築之精華,清官式建築的翹楚;也是我眼中,山西最美的一座樓閣。古代山西究竟有多少能工巧匠,能創造出祆神樓這樣的絕品。參觀時每換一個角度,視線裏的祆神樓都會呈現不同的樣子,一樓千面,讓人爲之着迷。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