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景區走紅!遊客:像晚上偷偷回學校……

來源: 更新: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的狼嚎在黎明時分刺破晨霧,珠海長隆鯨鯊館的巨鯊正從帳篷頂上緩緩遊過——這些曾只存在於自然紀錄片裏的畫面,如今通過“夜宿”景區成爲遊客可觸摸的體驗。這一打破傳統遊覽時空邊界的模式,不僅讓遊客在暑期避開烈日與人羣,更以獨特的沉浸感重構文旅消費邏輯,其價值早已超越“住宿+門票”的簡單組合。

“夜宿”景區最動人的突破是重構人與場景的連接。傳統旅遊方式中“排隊兩小時、參觀五分鐘”的窘境,在閉園後的夜色裏迎刃而解:在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遊客能夠在靜謐中與猞猁對視,珠海長隆的訪客可以躺着看鯨鯊如精靈般遊弋。這種“獨享感”讓旅遊從打卡觀光變爲沉浸交互。更爲珍貴的是夜間場景的敘事力:工作人員用弱光電筒指引遊客觀察動物習性,讓遊客在鯨鯊館與海洋生物近距離接觸。正如有遊客所說“像晚上偷偷回學校般神祕”,這種帶有情感溫度的體驗,恰好是當代人對“有故事的旅遊”的嚮往。

在消費層面,“夜宿”正以點帶面激活夜經濟。近2000元的門票提前半月售罄,珠海長隆跨省遊客佔比達60%,這些數據背後是消費場景的延伸:從景區內住宿到外地遊客帶來的交通、餐飲聯動,再到社交傳播引發的二次消費,可以形成完整價值閉環。對景區而言,這是閒置資源的高效利用——白天飽和的場館在夜間產生新收益。上海海昌海洋公園通過“夜宿+科普”,讓海洋館閉館後仍創造價值,淡季時更成爲提升酒店性價比的核心賣點。這種“空間複用”思維,爲文旅場館突破“門票經濟”提供了新路徑。

更深層的價值在於,“夜宿”景區將娛樂體驗轉化爲文化認同的載體。在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孩子們不再通過圖片認識豪豬,而是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感受尖刺質感;在博物館“夜宿”中,文物在夜色裏更易引發人們對歷史的沉思。這種“體驗式學習”讓知識傳遞生動可感。對親子家庭而言,這是行走的自然課;對年輕人來說,“與鯨鯊共眠”的經歷可以成爲社交素材,本質上是對獨特生活方式的傳播。當景區從娛樂空間升級爲文化載體,文旅消費便完成了從“感官刺激”到“精神共鳴”的躍升。

“夜宿”景區走紅既是市場選擇,也離不開政策對夜經濟的推動。廣東200餘場夜間消費活動、上海130個夏夜項目,爲文旅市場創新提供了土壤。而景區的聰明之處在於,不只是延長了開放時間,更通過場景再造將“夜間時段”轉化爲“特色產品”。其核心是“用時間換空間,用體驗換價值”,這正是文旅產業從資源依賴轉向創意驅動的關鍵。

從鯨鯊館的幽藍光影到動物園的黎明狼嚎,“夜宿”景區的本質是對“慢旅遊”需求的回應,也爲文旅創新探索了新路:當旅遊不再追求“看多少風景”,而是關注“與風景產生多少聯結”,產業便可以真正實現轉型升級。這種聯結正是“夜宿”景區留給行業的啓示。(作者:關育兵;編輯:楊碩)

原題:《“夜宿”景區走紅折射文旅場景創新密碼》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